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独树一帜潮州帮

    来源:凤凰财经    作者:谭洪安    2014-09-08     浏览:

  • 字体:

        1997年10月,一部名为《我来自潮州》的25集连续剧,在香港亚洲电视台首播。该剧以民国中期至新中国成立后为时代背景,讲述几位潮州青年,自家乡赴香港谋生,几经磨难,终于商场得意,成为巨富的传奇故事。

        对时任亚洲电视主席的丽新集团大老板林百欣发家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此剧其实正是这位年过80的潮州富商一生的自传。

        不到两年后,另一位说话时始终带着浓重潮州口音的香港大亨,以984亿港元(折合127亿美元)身家,一跃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亚洲首富之位。他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李嘉诚。

        香港,确实是见证百余年来潮州帮创造商业奇迹的重要舞台,但远远不是唯一的舞台。

1从上海到曼谷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天津条约》,隶属潮州府澄海县的渔港汕头,被迫成为对外开放商埠。这一年,林百欣的潮州府潮阳县(现为汕头管辖)同乡郭子彬在老家出生。

        汕头开埠后,海路交通比之前方便许多,历来喜欢“闹海”的潮州人大批出外谋生经商,日渐繁华的上海,是他们心目中的大码头之一。当年潮州人在上海主要与福建人合作经营糖业,设立许多著名商号,他们还一度垄断了鸦片买卖。19世纪70年代,少年郭子彬只身来到了上海滩,进了一家烟土(鸦片)行当学徒。因办事得力,又懂一些英语,帮洋行推销鸦片赚取不少佣金,后来索性自立门户,获利甚多。

        1906年,清政府再度宣布“禁烟”,鸦片进口大减,辛亥革命后,禁烟运动更在全国展开,潮商遂转而大举投资钱庄业。从1912年起的近20年间,潮商在上海经营的钱庄多达30余家,实力仅次于宁波帮和绍兴帮。他们还掌控上海的典当和押当业,全盛时期所开铺号占据全行业的八成以上。郭子彬亦顺应时势,斥资白银11.8万两,成为上海鸿信等4家钱庄的大股东,同时兴办4家面粉厂和1家织布厂。

        一次大战(1914~1918年)爆发后,欧洲各国自顾不暇,棉纱、棉布输入中国的数额锐减,中国民族棉纺织业得到发展良机。郭子彬与表弟郑培之合作,先后投入巨资在上海创办颇具规模的鸿裕纱厂(资本白银150万两)和鸿章纺织染厂(启动资本10万两,后陆续增资共160万两),聘用外国技师,引入先进设备,产品畅销国内各大商埠及东南亚各国。孙中山曾为鸿裕纱厂手书“衣被群生”的牌匾,郭子彬自此一洗“鸦片商”恶名,跻身近代上海著名实业家之列。

        直到1932年去世前,郭氏经营棉纺织业近20年。在此期间,众多潮商也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纷纷在上海创办棉纺厂、染织厂、面粉厂、抽纱厂、印花手帕厂和以生产潮汕传统食品为主的食品厂,将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实力日益壮大的潮商,与广府商共同组成粤商阵营,与江浙商、徽商分庭抗礼,鼎足而立上海滩。

        1927年,当晚年的郭子彬仍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之际, 17岁的少年陈弼臣背起行囊,离开了潮阳老家。不过,他此行并非北上,而是南下,投奔远在泰国曼谷打工的父亲。他早年出生在那里,5岁时才被父亲送回潮阳读书识字。跟许多家境不佳的海外潮州人一样,回到曼谷的陈弼臣干过不少收入低微的工作,一步步向上奋斗。1935年,在朋友资助下,他开办了一家从事五金木材买卖的亚洲贸易公司,并逐步扩张生意,涉足食品、药物及大米外销业务,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广泛的商业关系网。

        1944年12月,陈弼臣与其他10位泰国商人一起筹资20万美元,创立盘谷银行,1952年更因优秀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声望出任董事长。面对朝鲜战争后低迷的市场环境,他果断邀请泰国财政部次长出任盘谷银行会长,财政部亦因此投入巨资持有六成股权,银行变为官商合营。作为回报,盘谷银行获得了泰国政府金融相关业务的代理权,社会及行业地位迅速提高。

        在陈弼臣带领下,盘谷银行率先走出泰国,先后于香港(1954年)、东京(1955年)、新加坡(1957年)、吉隆坡(1959年)、大阪(1970年)等亚洲主要城市设立分行,而泰国实力数一数二的农民银行直至1975年才首次设立海外分行。正是依靠陈氏的苦心经营,盘谷银行创立的最初20年里,保持平均每年20%的资产增长率,最终在泰国十多家内外资银行中脱颖而出,成为规模最大的银行(近年来居泰国第二位及东南亚第五位),他也荣升泰国首富。

2兄弟同心

        早在少年陈弼臣重返曼谷之前的五六十年里,泰国(当时称暹罗)的潮商无论数量还是实力,都已居于当地华商的前列,经营航运、出入口贸易和金融等多个行业,出了很多知名商人。到了20世纪20年代,实力雄厚的潮州商帮公认为暹罗华侨五属(潮、闽、琼、广府、客家)商帮之首,当时在暹罗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八大行”(八大华侨企业),老板全都是潮商。

        潮州人扎堆泰国并得以在商业上大显身手,远因与18世纪中后期(清乾隆年间)潮州人郑信依靠武力和权谋统一暹罗全国,建立强大王朝有关,至今泰国仍设有“郑王节”以纪念他的伟业。近因则是汕头开埠后,华南与泰国之间的第一条定期海运班轮,就是从汕头港始发的,潮州人由此得以大批南渡。

        再往前追溯,敢于冒险犯难,似乎是潮州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明朝中叶潮州商人尚未成“帮”之时,他们更多地是以“亦盗亦商”的海寇身份出现,与福建的漳州、泉州同道一起,构成东南沿海海寇商人的主力,他们多以闽粤交界的南澳岛为据点,从事海上走私贸易,甚至与明朝军队武力对抗。

        而早年“刀口上舔血”的海寇生涯,让人更容易理解,为何潮商与闽商都以喜欢抱团打拼闻名。出身潮州府揭阳县的郑氏四兄弟,数十年如一日通力合作,打造百年老店“捷和制造”的往事,至今都是后进潮商的精神楷模。

        捷和原是19世纪末揭阳县城一家打铁作坊,辛亥革命后因承接当时急需的证章、号码牌、童子军用品等而生意兴隆,可惜创始人猝然逝世,遗下家业由四个年纪尚轻的儿子继承。二十出头的长子郑植之深感小小县城难以施展,遂于1922年赴泰国从师学习打造金器首饰的技能,三年后学成归来,再经数年积累准备后,与三弟郑翼之一起到省城广州设厂。

        恰好此时“南天王”广东军阀陈济棠扩编粤军(相关事迹见2012年2月27日本报D8版《南国“二陈”鏖战急》),需用大批装备,郑植之通过陈济棠高级幕僚中的潮州同乡牵线,承接了钢盔、防毒面具、军用水壶等巨额订单。在当时工业实力薄弱的广州,能生产这类产品者甚少,“捷和制造”一炮打响,不到三四年间,规模迅速扩充,工人多至300余人,跻身广州有名的工厂之列。1936年陈济棠反蒋失败下台后,捷和很快转产铸铜、轧铁,以填补军需品订单剧减的空白。

        “七七事变”发生前夕,对时局甚为敏感的郑植之担心中日战事迟早会波及华南,经与众兄弟商量,决定将所获利润转移投资香港,增加新设备,并恢复生产战时急需的军用品和兵工器材。全盛时期的1941年,四兄弟合力经营的香港捷和制造厂已拥有四处厂房,雇佣数千名员工,订单额常在千万元以上,成为当时香港数一数二的大厂。同年年底,日寇攻占香港,郑氏兄弟被迫弃厂逃回内地,辗转千里,先后到广西柳州和贵州独山设法建厂复工,坚持生产电话铜线等紧缺战略物资,期间困苦,一言难尽。

        抗战胜利后,捷和迁回广州和香港,因内战频仍,广州工厂业务难见起色,反而是香港战后大举重建,捷和抓住机会取得订单,获利不小。例如战时香港海域有不少沉没舰船,陆地上遗留大量炮弹,郑氏兄弟征得港府许可,打捞沉船废铁,轧制钢筋,搜集弹壳旧铜,制作金属用品。因此之故,在不少战后长大的香港人印象中,捷和是“靠拆船起家的”。

        据时人回忆,郑氏四兄弟都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大哥植之擅长交际,信息灵通,二弟则耀勤勉稳重,善于守业,三弟、四弟则聪敏好学,精通技术。赴港发展后,四兄弟各主管一厂业务,平时只领工资,从不随便动用公款,且彼此长期和睦,未有过因业务方向、财产分配乃至个人品行而闹分歧等一般家族企业常见的不利传闻。

        后来,捷和制造厂发展为捷和集团,除工业制造业外,还相继从事地产及投资等行业,现在仍是香港实业界令人尊敬的企业之一。

3“他”来自潮州

        1997年12月,正当《我来自潮州》一剧及其改编自流行名曲《爱拼才会赢》的主题歌,成为香港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时,人称“林伯”的林百欣却在入境台湾时被捕,罪名是涉嫌曾向台北县地政局官员行贿。

        83岁高龄的他被扣押超过一年,后交纳创纪录的4000万元新台币才获保释。此案轰动港台两地,也为他的传奇人生添上了最苦涩的一笔。2005年初林氏病逝,案件方告了结。

        巧合的是,数年之后,他的另一位潮阳老乡黄光裕因涉嫌内幕交易、单位行贿等罪名被内地警方逮捕。这位曾经的中国大陆首富,时年不满40岁,早年同样有着异常艰苦的创业打拼经历。

        当然,近年来依然活跃的海内外潮州籍商人,并不总是给人们留下“负面新闻”的。

        已被奉为华人商业之神的李嘉诚且不必说,泰国首富陈弼臣(1988年去世)长子陈有庆,二战后自泰国回香港发展,创立亚洲金融集团,并积极参与内地事务,曾连任第七到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次子陈有汉则接掌盘谷银行,1994年又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陈智深。

        还有一位香港地产商罗康瑞,也出自香港潮商家族。他的祖父晚清时期已在泰国谋生,父亲罗鹰石(比林百欣年长一岁)儿时赴泰生活,25岁(1938年)才回到香港,白手兴家,一手创办蜚声香港地产界的鹰君集团。

        罗康瑞因成功开发著名的“上海新天地”而在内地声名大噪。不过,如今流连于那片古老而又时尚的街区的年轻人们,又有谁会想到,这位创意大胆的生意人,也来自潮州呢?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