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汕文化 >> 正文

明代石门鼓 一朝露真颜

    来源:潮州日报    作者:     2014-09-06     浏览:

  • 字体:

  石门鼓又称为抱鼓石,建筑于宅门、宫庙门、祠堂、牌坊两侧,它既作为建筑上的构件之一,也是一件精雕细琢的石刻艺术品。

  2010年7月14日,一个明代府第石门鼓结束“露宿”马路的历史,“入住”潮州博物馆新居。

  原先,这个石门鼓被丢弃于潮州市区卫星路一住宅建筑工地路边,周身粘满白色灰硝,倒在路边显得不起眼。但刚好被路过这里的李炳炎先生发现,他第一时间拨通博物馆的电话,告知发现石门鼓的地点。馆领导迅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安排运输工人赶赴现场调查征集。李炳炎先生系颐陶轩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负责人,他凭着多年来对潮州历史文化的学习积累和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才在这一天的“路过”中慧眼识宝,使这个明代石门鼓不会搭上装载杂土运输车,而荣幸地登上驶往潮州博物馆的铲车,住进新家,得到妥善保护。

  该石门鼓高79厘米,宽96厘米,花岗岩石质。进馆后经清扫颜面焕然一新,美丽的一面重新呈现。这个石门鼓联带花瓣形门臼,应属于大门两侧石鼓。鼓面和门臼雕刻纹饰精美,鼓面两侧浮雕水涡纹,鼓座浮雕向上涌起的海浪纹,整体纹饰风格古朴,雕刻技法细腻,刻线流畅隽秀。雕刻题材为脱胎于官服纹饰的“江牙海水”纹,古代官服胸前及胸背按照官品级别绣饰十二章纹饰,而服饰下摆和边缘绣上浪花形图案,俗称为“江牙海水”,海浪向上冲称为立水,鳞状海波称为平水。雕刻海水纹饰意为“海潮”,因“潮”与“朝”同音,故官服上的“江牙海水”为专用纹饰。而“江牙”又称为“姜芽”,意即山头重叠似姜牙,象征山川昌茂,国土永固之意。从此可见此纹饰为官场之专用,并独渐被移植到瓷器、铜器、石雕等艺术领域中去。而这个石门鼓雕饰“江牙海水”纹饰,与盛端明的官阶、府第相匹配。原来在征集石门鼓地点附近有一巷名为盛厝巷,因巷里原有一座明代礼部尚书盛端明的府第而得名。 (黄舒泓)

  链接

  盛端明其人

  盛端明为海阳县人,据清雍正张士琏《海阳县志》记载,他父亲盛凤仪任安溪学官时,掘地得到宋端明殿学士希道先生的墓碑,随以“端明”作为儿子的名字,以“希道”为盛端明的字。盛端明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考中解元,壬戌(公元1502年)得中状元,被授为庶吉士,明初设六科庶吉士,以新选拔的人才在职事中历练,介于官与非官之间,相当于候补的翰林官。后历任礼部和工部尚书。

  盛端明才学兼备,著作有《程斋汇稿》等书,明世宗对他屡加褒扬。后来他罢官回归家乡十年,热心家乡建设,曾倡议修筑韩江北堤御水。盛端明在潮州有二处府第,一处位于北门外即今天的木坑圣庙附近,而今之盛厝巷处为原来另一府第。但随着历史建设的发展,该大宅第已废,只有一个巷名记忆着府第的名字,而该石门鼓的发现又为盛端明府第增添了一点历史的记忆。

  盛端明不但富有才学,而且关心家乡,故后人于潮城多处地方树坊褒扬。在今太平路上水门街口的“宫保尚书”坊(背面为“奕叶宾贤”),即为盛端明父子而倡建。因盛端明任礼部尚书,又加赠太子少保,从二品,被尊称为宫保。又因盛端明与父亲不但贤明而且政绩卓著,父子均受到贤明礼遇,故坊名之为“奕叶宾贤”。位于太平路军厅巷口的“六贤坊”,为明弘治壬戌进士邱世乔、盛端明等六人而立。位于昌黎路学宫前的“解元坊”,也因为盛端明于弘治十一年考中解元(全省第一),与吴殿邦、游定海、陈雄思、陈昌期、谢学圣等七个解元而建。一人三坊,可知盛端明在潮人心中的份量和地位。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