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信息 >> 正文

潮汕听涛:一位“潮州绣娘”的抽纱情结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宜洁 黄希     2014-09-01     浏览:

  • 字体:

祝书琴向记者介绍潮州抽纱珍品《鳞羽图》。

        今天的“潮州抽纱”已经不成规模,甚至可以说“行将消亡”。年轻一代潮州人很难想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潮汕平原上,这个行业曾吸纳了近百万名绣娘提针引线,挑灯织锦。

        幸好,还有少数领略过抽纱工艺之精致、唯美的人,从未放弃将之保留延续下去的努力。“绣娘”祝书琴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但自己有一双巧手,十几年来还累积收藏了一批抽纱精品和相关的资料。眼下,事业有成的她想要建一个抽纱文化展览馆,让大众得以亲近这门唯美的工艺,这又成了她的又一项个人事业。

藏品“待遇”堪比文物

        听闻有人专门收藏潮州抽纱产品和有关的旧书籍,记者兴冲冲地前往采访。在一间临时陈列室里,祝书琴披肩的卷发和一袭端庄的长裙,让人很难把她与“收藏家”这“显老”的称谓联系起来。而这陈列室说是“临时”,但除了地方挤些,作品的装裱和布置都十分考究:陈列出来的作品都装裱了玻璃镜框,屋子中间的实木方桌也用玻璃压着一张抽纱桌布作为点缀,所有作品都是“看得见摸不着”。

        “托布”、“拼花”、“通目”……透过玻璃层,祝书琴不紧不慢地给我们指出作品中运用的不同针法。虽然这些抽纱技法听起来陌生,但作品的美是人人可以感知的。

        “看看我最喜欢的几件作品吧!”祝书琴让人搬出了几只上了铜锁的造型古典的木箱。才刚开锁、翻盖,室内一下子充满了香气——几只木箱都是防虫的香樟木材料。“这都是要世世代代保存的东西,马虎不得。”她说着,已从一个箱子中取出一幅白色手套,戴上后才轻轻抬手将盖在箱内上层的白布摊开,几件抽纱珍品这才“露脸”了。这“待遇”,跟对待文物可有得一比!

家藏潮州抽纱的“稀世珍品”

        一只箱子中存着《双凤朝牡丹》,是1980年走出国门、拿过大奖的潮州抽纱经典,名气在当年是“响当当”的。而另一只箱子中的《鳞羽图》(亦名《龙凤》),代表着潮州抽纱最精细高超工艺。据祝书琴介绍,它是著名老抽纱艺人陈铁泉设计的。72x108英寸的薄玻璃纱上,总共有飞龙102条,舞凤268条,还有奇花异卉成千上万……据说,因为针脚细密,在针稿阶段设计师就发现普通的针都太粗,于是请来“洋”师傅用“洋”钢材磨了一批专用的绣针,10多位绣娘用了1年多时间,耗用绣绒约15万条才终于完成。可谓“潮州抽纱之王”。

        “传说这幅图稿一共只生产过3件成品,一件被马来西亚总理收藏,还有一幅下落不明。”祝书琴说,她手上的这一件,是几经周折,才从一家香港洋行购买的。

        与这些“稀世珍品”同样考究存放的,还有几摞颜色发黄的书籍。从扉页的书名和年份可以判断,这些钢板刻印本书籍,多是由曾经的抽纱公司印制的。有抽纱设计图稿,有《抽纱针法图解本》,还有《质量样本》,轻轻翻开查阅,有文字、图示,甚至还配了好些实物样本,刻印年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今是少之又少的。

雇请绣娘“出山”只为收藏

        祝书琴不但乐于搜集民间流传的精细抽纱作品、抽纱技术书籍和图稿。而且,每每获得好的图稿,或者有了新的创意,她还会自己动手,或是请来老抽纱艺人,以高额的报酬让她们制作成品。祝书琴告诉记者,现在会这门工艺的人已越来越少。如今,她寻来的抽纱绣娘,零零散散有十几人,都已过了60岁。

        这些成品,祝书琴从来只供自己收藏欣赏,根本没有从中挣回成本的打算。“初衷很纯粹,就是想满足自己爱好。但其实根本没人会买。”祝书琴说,以前曾经把抽纱产品与潮绣作品一起陈列在她的潮绣门店,可从没卖出过一件。她分析,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抽纱,而且抽纱素雅的色调在潮绣艺术品的贵气的色调旁边,也无法显示出韵味来。所以后来她便真的纯粹“闭门”收藏起来了。

童年最爱缤纷丝线

        说起自己的潮州抽纱“情结”,祝书琴有说不完的故事。

        原来,祝书琴的童年正处在潮州抽纱行业由盛而衰时期,虽然她的母亲有精巧的手艺,却不肯教小书琴。祝书琴告诉记者,儿时家家户户还都揽刺绣、抽纱的活儿,其他同学放学回家就要学,只有她母亲不让她动手。“母亲觉得这一行没前途,就‘禁止’我学,一定要我好好念书。”

        可是缤纷绣线对小女孩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加上由于母亲针线手艺好,书琴整个童年总能穿着让朋友羡慕的漂亮衣服去上学,这更让小书琴对母亲精通的这门手工艺无比向往。于是书琴常常溜到邻居阿姨那里,帮着做些简单绣活,换取人家多余的彩色丝线扎头发。在家时,往往是母亲在绣架前工作,她便坐在一旁帮手点灯、穿针,然后一边学习,一边“偷师”,一瞄到母亲起身离开,她就迫不及待地跳到绣架前接着绣起来。

        渐渐地,母亲也常常称赞她绣得好看。只是依然不同意她“入行”,因为“挣钱不多,老了没保障”。懂事的书琴高考时坚定地报读了商科专业,但对刺绣、抽纱的喜爱却没有减少。

        上世纪90年代,毕业后的祝书琴依靠经营服装厂和圣诞玩具厂创下家业,生活宽裕起来。用她的话说,是“先为母亲挣足了晚年退休金”之后,心中对这细针绒线的向往,便又涌动起来。

        创业打拼的这许多年,祝书琴并未放弃捻线挑针;痴迷抽纱的这许多年,她从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收藏线索。由于母亲、丈夫等家人和不少亲朋好友都曾是抽纱的业内人士,祝书琴得以结识不少著名的抽纱艺人,不时还能获得关于收藏品的线索,她千方百计收藏潮州抽纱,家里逐渐成了收藏潮州抽纱的“家”。

期盼“南国之花”重焕光芒

        如所有热爱抽纱艺术的人一样,祝书琴的夙愿是期盼潮州抽纱这朵“南国之花”重焕光芒。在商界一贯务实的作风,却又让她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的“大工程”。而这第一步,就是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潮州人认识、了解这门祖辈传下的工艺。

        “没有了解,何来喜欢?何来市场需求?没有市场就难以吸引人才。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祝书琴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慕名上门来随她学手艺的人并非没有,其中不乏在服装行业小有名气的设计师,但最终都因为抽纱工艺难学,行业前景渺茫而放弃了。

        眼下,祝书琴已着手在古城区选址,她打算开设一个抽纱文化展览馆,免费对所有人开放。目的是与更多人分享自己搜集的抽纱精品、抽纱历史资料等成果,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了解,甚至像她一样爱上抽纱这门潮州传统的工艺。“收藏有了一定的成果,自然忍不住想与人分享。”她笑道。

        可以想见,更多的人会称呼祝书琴为“祝总”。 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言谈中流露出来对抽纱的专注和痴迷,让记者无处安放“女强人”的标签。也许,“潮州绣娘”这一称谓,更能代她述说这几十年来对抽纱艺术的满怀柔情。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