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侨批:潮汕人亲情的特殊见证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2014-08-28     浏览:

  • 字体:

侨批文物馆内景

  在广东潮汕地区,丰富的海洋文化组成中不得不提的一部分是侨乡文化。作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侨乡之一,中国潮汕一带侨乡历史上曾产生过一种特殊的经济和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定格并记录着下南洋的谋生者与国内侨眷往来联系的侨批上。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探寻那段历史,在寻访汕头侨批文物馆珍藏的文物原件和图片的同时,也了解到侨批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

  一纸侨批抵万金

  近代时期,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在海外谋生的潮汕人约1000多万人,与潮汕本土人口相当,素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誉。当时,海外潮汕人希望将历尽艰辛挣来的血汗钱寄回家乡,赡养亲人,侨批就是在当时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的情况下,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汇款凭证。侨批涵盖面广,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民众的生活等领域,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见证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和广东侨乡的发展演变,大大弥补了官方典籍文献记载的不足。

  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带记者参观了家族系列侨批。一组是潮安县东凤镇二房后厝陈宏烈家1912年至1958年间的560多封侨批,从中可以看出,陈宏烈的4个儿子先后出洋旅居新加坡,尽管生活艰难,每个儿子几乎逐月给家乡的母亲寄侨批,在赡养眷属方面可谓恪尽职守。澄海侨胞陈鸿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往泰国谋生,在侨批中写道:“母于上月底不幸跌伤,势颇严重,恕儿在外未能晨昏奉侍,实深遗憾。”下“南洋”谋生的人顺利到达目的地后,会先写几句话和两元钱一起寄回老家报平安,这些无不体现了早期侨民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

  一封封侨批牵动着海内外亲人的心,包含着沉甸甸的情谊。有的海外侨胞通过侨批对家乡子女进行“远程教育”,叮嘱他们认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有的海外侨胞通过侨批表达着对去世亲人的念念不忘,嘱咐家人代为祭拜。

  在汕头侨批文物馆馆藏的10万多封侨批中,最早的一封写于1903年,最晚的写于上世纪70年代。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说,侨批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家情、亲情、乡情、国情、世情等,所叙述的事情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潮汕战事,小到家乡善事、日常生活,是反映潮汕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从民间保护上升到政府层面

  “2000年之前,对侨批的保护都是零散的,民间收藏家是在集邮的过程中收藏的,一开始,他们只要信封上的邮票。”林庆熙说。

  2000年11月,学者饶宗颐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潮学讲座上,对潮汕侨批作了论述。他说:“徽州特有的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保存下来的很多,潮州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而是从经济史来看的。”自此,对侨批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序幕拉开了。

  2004年,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侨批文物馆建立,此馆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饶宗颐倡导,由民间学术团体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从2007年开始,潮汕历史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汕头市档案局密切配合,启动了“潮汕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程”,后经省、市档案局协调,由汕头、江门、梅州三市联合以“广东侨批”的名义,由广东省档案局申报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2010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研究通过,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潮汕侨批的抢救和保护从上世纪90年代民间发起,在申报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过程中才上升到政府层面的保护。目前,广东、福建保存的侨批档案及相关文献有16万件之多,集中分布在广东的潮汕、江门“五邑”、梅州和福建的厦门、泉州、福州等侨乡。其中,广东侨批数量最大,现存约有15万件,福建侨批约有1.1万件。这些侨批大量产生于19世纪中期以后,直到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统一管理,侨批从产生到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前后历时近150年。

  去年,广东省和福建省联合以“中国侨批”申报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中国侨批”也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

  “今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韩国首尔举行《世界记忆名录》的评选,‘中国侨批’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争取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林庆熙说。

  保护与时间赛跑

  汕头侨批文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馆的建设。“作为社会组织,侨批文物馆刚建立时,资金完全依赖华侨企业和个人的捐助。现在政府慢慢开始重视对侨批的保护,每年会给我们拨款,侨批文物馆新馆的建设,政府也给了很大的支持。”林庆熙说,“搬到新馆后,我们要重新布展,尽量把更多的侨批原件展示给大家。”

  对侨批原件的保护刻不容缓。潮汕侨批原本数量很多,但散落民间,随着时间推移及侨批业终止经营,大部分被销毁或因保存不当而破损、烂掉,变得更为稀有、珍贵。林庆熙透露,有专家统计,侨批的整体数量应该在1亿件左右,在个人手中的原件还很多。“因为有些侨批涉及家族恩怨或夫妻感情,有些人不愿意把它公之于众。”林庆熙说,“另一方面,有些收藏家还是以增值为目的,以前我们收一件侨批只要一两元钱,现在都是几百上千元了。”前些天,他们想从一位收藏家手里买一块侨批局的招牌,却因为对方低于10万元不卖而放弃。

  “侨批的保护还需要高科技的力量,我们文物馆现在有120件清代的侨批,但却不能把它展示到观众面前,因为那些纸一碰就碎了。”林庆熙说。现在侨批文物馆的工作人员由其他单位的退休人员组成,没有保护侨批的专业人员,也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人员。“我们下一步准备与高校合作,让感兴趣的大学生对侨批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侨批是研究华侨史、移民史、金融史、贸易史、民族关系史、文化交流史以及婚姻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出几个博士。”林庆熙说。

  侨批文物馆中还展示了一部分“批局”的照片,当记者问起,这些地方还能找到吗?林庆熙说,有些建筑还在,但是已经另作他用,看不出曾经是联系华侨侨眷的生命线了。因为保护太晚,侨批文化很多组成部分由于破坏已经无法挽回,包括曾历经千辛万苦带回侨批的“水客”和把侨批送到各家各户的“批脚”,他们的很多故事只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与此同时,很多人对侨批的感情穿越了时空,据林庆熙介绍,直到2008年,还有一位泰国华侨舍弃了银行、邮局,选择侨批来传递书信和钱款。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