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人俊彦 >> 正文

叶振都:受父亲影响,对祖国怀有热忱,积极促进港陆交流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014-08-18     浏览:

  • 字体:

叶振都,1971年生于香港,香港荣兴集团常务董事,也任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志愿者协会创会会长和香港青年联合会首席参事、前海青年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近年来,他组织了上千名香港大学生到内地实习,亦组织了许多香港志愿者到内地边远地区服务。

受父亲影响,对祖国怀有热忱

17 年前的7月1日,叶振都和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了香港回归的报道,“看到滂沱大雨中解放军入港的画面,大家都很激动”。那时他26岁,从英国学成归港已有两年,在父亲创立的家族企业做事。在英国时,叶振都会说自己是从香港来的“Chinese”,父辈对故乡潮州的眷恋是他的成长基调。

尽管叶振都和兄弟姐妹生于香港,粤语很地道,潮州话仍是家中“法定语言”。父亲叶树林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2009年因长期投入公共事务及志愿工作而获得香港“银紫荆勋章”。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子嗣也都对志愿服务和祖国事业怀有热忱。叶振都仍记得儿时被带回潮州,父亲在祖屋前说,“中国是你们的根”。

对叶振都而言,“深圳”最初意味着回潮州的必经之路。1980年代初,罗湖桥这头只有几栋高楼,“再往西就是稻田和杂草,很荒凉”,兄弟姐妹8人和父母在口岸车站坐上长途大巴,驶过“破得不行的路”。年岁渐长,叶振都常陪父亲到深圳见潮州乡亲,在罗湖口岸附近的华侨酒店商量在老家投资路桥、兴办学校的事。

之后“深圳”代表着地产和工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接单,深圳加工,‘前铺后厂’持续了一些年头”。后来深圳的高楼越来越密,叶振都发现,深港两个城市“生活习惯、城市规划、清洁卫生程度在慢慢靠近”。近几年,很多港人开始知晓腾讯、华为等深圳企业。

积极送香港学生到内地实习

叶振都几乎有一半精力在做公共事务和志愿者活动,近8年,他所在的香港青年联合会都在积极地送香港学生到内地实习。“香港和内地虽然青年交流活动频繁,但很多都是走马观花,我们想用6个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帮助港生融入内地”。

第一次尝试是在2007年,叶振都游说上海的港资企业拿到31个岗位。去香港大学招募时,不到一周有500多学生报名。之后,学生去到故宫、国家博物馆,以及央企、国企和新闻出版机构实习,甚至北京的街道办事处也有他们的身影。今年,香港青年联合会的内地实习团申请者达到1500多名,比去年增加了30%,有300名学生最终得到了实习机会。

前不久,一位去CCTV新闻联播实习的港生在社交媒体里兴奋地宣布,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13亿人都睇得到!”叶振都说:“这个学生第一次体会到‘13亿人口’是什么,对‘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了很深的感受”。

令一位港生惊讶的是,北京地铁里等车的人竟是港铁中环站的几倍。也有港生从五湖四海的人带来的不同风土人情中,感觉到“很广阔的知识面”。一位在上海实习的港生说,不仅知道了内地的经济状况,也懂得了怎样和内地人沟通合作,怎么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作为香港志愿者协会创会会长,叶振都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的志愿者服务,也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组织过志愿者活动。深圳大运时,协会从3000多位报名的港人中选出了850多位志愿者。这几年,叶振都还组织了5期香港青年服务团前往梅州、韶关支教,成员都是香港的公务员、学生、企业职员,他们自愿暂停手中的事,为边远地区提供一年的服务。

近几年内地和香港的关系出现不少“插曲”,但叶振都认为:“不应该把矛盾和摩擦放在放大镜下面。很多港人暂时放下自己的事,去内地边远地区做服务,为什么这 样的事没人关注?”叶振都记得回归初期的港人心态,“像是亲戚经常来家里做客,大家都很热情”,后来“讲普通话的人没那么受欢迎了”。他说,这背后既有港人面对经济增长趋势的失落,也有文化摩擦,但他相信通过交流会慢慢好起来。

节选自南方日报《三个港人眼中的回归17年》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