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人俊彦 >> 正文

钟廷森:钢铁大王的百货帝国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郭芳    2014-12-22     浏览:

  • 字体:

  给年轻人的话

  “远离悲观的人,以免受到影响。找乐观和不怕困难的人当朋友。”

  “多接触冲劲较大,有企图心的人。不如意就要忘了,不要记仇,也要远离记仇的人。”

  “要多学习。外国高级管理层在飞机上看书、打报告,时间管理做得很好;华人却睡觉、喝酒。前者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北京象征着财富与权贵的金融街上,百盛百货的人潮络绎不绝。这条街上,那些高薪的金融才俊是它的常客。

  这家百货的老板叫钟廷森,一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马来西亚华商。但你对他一手创下的百盛大概不会感觉陌生。他还有一个颇有些名气的太太陈秋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著名的歌影视三栖明星。但他很少与他的明星太太一起公开亮相,鲜有的一次是在前不久,伉俪两人一起接受了央视《对话》栏目的访谈,讲述了他们的财富故事。

  在钟廷森的财富故事里,他所控制的商业帝国金狮集团是核心,所涉领域包括钢铁业、车辆、轮胎业、电脑业、百货、房地产、纸浆与纸张、种植业等,同时拥有十家上市公司。在马来西亚,他以占该国70%的钢铁总产量而被称为“钢铁大王”,后又因创立了该国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百盛被称为“百货大王”。

  在中国,除拥有过百家百盛百货之外,在最鼎盛的时期,钟家曾拥有12家啤酒厂,以约180万吨的产能居首;他们还曾拥有三家摩托车厂,以300万辆的产能占据整个中国市场份额的25%~30%。钟廷森因此成为仅次于郭鹤年之后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马来西亚华商。

  但真正拥有品牌影响力的还是百盛。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之一,自1993年进入中国至今,百盛已经成为中国大众熟知的高端百货品牌。

  危机中的机会主义者

  钟廷森财富帝国的起步是从钢材开始的。

  1978年,钟廷森在印尼赚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回马来西亚建立了第一家钢铁厂——金狮合营制钢厂。

  在他的有效经营管理下,钢厂第一年便达到10万吨产量,一年半以后已经盈利1700万马币,随后逐年增长,直至最后占领了马来西亚钢铁总产量的70%,成为钢铁行业的翘楚,因此被称为“钢铁大王”。

  在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马来西亚,钟家的钢铁业做到了最大。但钟廷森很快认识到了他的瓶颈,转而拓展其他商业领域。

  “在工业化的国家市场中,到最后还是服务业比工业强大,而且工业投资大、周期长,而服务业则相反,可以赚得很快。”

  确实,他后来转战零售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马来西亚的“百货大王”。

  机遇源于1986—1988年间马来西亚的经济低迷。在那个马来西亚经济最不景气年份,商人们都采取了保守的战略,每个人都在观望,不敢出手。钟廷森却认为这是最好的出击时机,“因为你可以买到很便宜的东西”。

  百盛正是在那时收购的。马来西亚的多家超级百货市场倒闭,不少百货业陷入财务困境,钟廷森只花了相当于3000万人民币,就把几十家倒闭的公司买过来。再投资1亿人民币,这几十家公司被盘活。“现在已经差不多做到一百家了,但如果自己一家一家地开发,至少要六七亿人民币”。

  他利用钢铁生意中赚到的雄厚资金,不断地收购、合并许多倒闭的公司。“买汽车、摩托车厂,也只花了三五千万,当年就转亏为盈。”

  当然,在进驻每一个新的领域、做每一次并购之前,钟廷森都会经过慎重考虑。他称自己为小心的冒险者。在进入每一个新的行业之前,都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比较每个竞争者的优势以及劣势分别在哪里,如果我们进去,会比他们好还是比他们差”。

  在后来历经多年的不断并购和入股中,金狮最终成为了横跨钢铁业、车辆、电脑业、百货、房地产等多领域的商业集团。他们甚至还曾有机会成为海尔、康师傅的股东。

  这一切始于马来西亚的那场危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整个金狮集团扩大了三倍的产能。

  衣服“太贵”曾遭吴仪批评

  金狮集团真正进入中国是在1993年,但从1985年开始,钟廷森陆续访问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地,考察投资环境。他发现,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们的衣服大多还只有黑、黄两种颜色,国营商场里的货物采购、摆设、管理,封闭而落后。直到1992年左右,女士们的衣服才多姿多彩起来,鞋子也突然变得时髦了。

  “在制造业方面,那个时候,中国的企业已经非常强了,除非有特殊的产品或发明,不然要在中国竞争会非常辛苦。坦白说,我的钢铁如果进入中国,三、四名都排不进去,但在服务业方面,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在北京和上海,钟廷森看到了服务业在中国的希望。他知道,是时候进入中国了。

  正式进入中国之前,钟廷森专门派了一个开发小组来中国做了详尽的市场调查,考察内容包括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偏好、城市规划、交通状况等等。

  他们发现,中国消费市场的消费偏好,不同城市之间差异极大。

  最后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钟廷森决定以北京为突破口,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店。

  但那时候,中国内地对外资投资百货还有限制,例如,北京只允许有两家,青岛只允许一家。经过多番努力,百盛最终才争取到了进入北京的资格,定位于中高档商品。

  当然,刚开始的三年,百盛一直在亏损。

  以引领时尚为己任的百盛是当年北京第一个引进国际十大化妆品品牌的商店,价格高昂,“一支口红的价格比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当时很难卖,直到三年以后,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钟廷森回忆。

  “那时候,我们觉得在北京有很多的外国使节团,还有很多外国驻中国的代表,这些人应该都有高端产品的需求。”但以当时中国人的消费能力看,百盛的定位确实过高了。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曾这样批评百盛的商品价格过高,“没有一件衣服低过一百块钱人民币的。”

  钟廷森接受了批评,将商品的价格全线下调,再加上不时推出一些促销活动,三年以后百盛开始渐渐扭亏为盈。

  开了第一家店之后,钟廷森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中国。他花了很多时间在中国的其他城市找店址,他要让他的企业遍布整个中国。

  在北京取得成功以后,百盛开始迅速地在国内“复制”成功的样板,在随后的几年内,广州、沈阳、青岛、济南、南京、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先后投资建起百盛百货店。

  但钟廷森希望百盛在中国的速度还可以再快一些,“每年新开8到10家,还要选择好的地方,建大型的购物中心。”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