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名人观点 >> 正文

姜业庆:城商行转型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2016-09-28     浏览:

  • 字体:

城商行如何推进改革发展,加强风险管控,找到适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业务发展空间,助推拓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依然任重而道远。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城商行年会上表示,对于城商行近20多年的改革,尽管从总体上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问题银行到城市名片的蜕变,但是一些城商行在发展模式转型、服务实体经济、改进公司治理、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还有一定努力空间,对一些新业务的风险认识还存在不足,案件防控的压力还比较大。

笔者分析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在于城商行的公司治理问题。由于城商行由原来城市信用社演变而来,城商行的第一大股东相当部分是当地政府,且处于绝对控股地位,银政不分,为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的运行带来了很大便利,也为城商行的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多数城商行未能根据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高层管理者和关键岗位员工道德风险较高,部分城商行违规、违法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近年来,随着城商行上市节奏的加快,部分城商行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但是其过程中依然存在股权异动等问题。

由于公司治理混乱,导致城商行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险隐患极大。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133家城商行资产规模达25.2万亿元,较5年前增长近1.9倍,年均增速近40%。各项贷款余额9.5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5.6万亿元,较5年前均增长近1.4倍,年均增速近30%。城商行规模的高增长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上升。今年以来,银监会就多次警示城商行相关风险,其中包括信用风险上升,非信贷和表外业务等新风险的积聚等。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城商行共有6家高风险机构,较2011年的27家已经有明显的下降。不过,6家高风险机构存在资产风险大、资本实力弱、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解决。另外,2016年6月末,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1420亿元,较去年末上升207亿元,不良率1.49%,较去年末上升0.9个百分点。而2015年全年,城商行不良贷款上升258亿元,不良率也仅上升0.24个百分点。尽管从账面数据看,城商行不良贷款比例还不算高,但从动态趋势看,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相当大。其中,关注类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增长快,贷款分类偏离度较大。银行不良虚假出表、不良互持等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信用风险。此前,银监会城市银行部主任凌敢就指出,城商行关注和逾期贷款持续高位运行。2015年年末,城商行关注类贷款余额2943.8亿元,同比增长42.2%,占各项贷款3.4%,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1816亿元,同比增长64%。

如何化解城商行信用风险,目前看来,一是支持多种方式化解不良,今年不良资产证券化开闸并加速发行,近日首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落地,都是不良处置新的探索。二是支持加快补充资本。银监会支持城商行引进合格股东进行增资扩股,支持发行新型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除了传统的信用风险,随着城商行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创新风险也在累积,比如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在快速扩张。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5年年末,贷款在城商行资产中占比已经降至38.2%,并呈连续下降趋势。表外业务合计10.3万亿元,高出各项贷款1.6万亿元,同比增速36.6%,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表外业务以承兑汇票、金融衍生品及委托贷款为主,全年承兑汇票增长15.6%,委托贷款增长33.6%,金融衍生品增长191%。如果城商行诸多业务以创新之名行融资和规避监管之实,存在规模急剧扩张但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风险抵补不够、信息披露不规范、员工管理不到位以及操作风险较大等问题。

由此看来,城商行如何不忘服务地方经济、深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居民的初心,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发展,加强风险管控,找到适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业务发展空间,助推拓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依然任重而道远。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