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汕头青抗会的建立及其活动

    来源:《潮汕地区军民抗日战争资料》    作者: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汕头一批革命青年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发起成立“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并取得了国民党政府的承认,成为团结各界进步青年抗日救亡的合法团体,潮汕各县除南澳外,也均成立同一名称的组织。翌年1月,改名为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并成立岭东青年抗敌同志会通讯处(简称岭青),以指导全地区的青抗工作,并出版《抗敌导报》和《岭东通讯》,青抗会和它的刊物成为团结和动员青年投入抗日运动产生了广泛巨大的影响。当时全潮梅的青抗会员已达1.2万人以上,分布于16个县市。汕头青抗会的会员组成随军工作队、艺宣队,或随军或分成若干队到各县开展抗日宣传,动员群众献捐慰问品给守土部队以及建立游击支点等军事工作。青抗会组织举办游击战术干部训练班,培训军事骨干,他们又动员103名女青年到普宁参加广东省第八区妇女干训所,接受军事训练,结业后派到各地训练“女壮丁”,他们动员400员青年到揭阳参加广东省第九区抗日自卫团的军事训练,系统学习游击战略战术,为后来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培训了骨干。
  
  一年来的汕头青抗会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猛烈进攻,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展,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这个潮汕青年运动的主力军,由于客观形势的需要,由于主观上的努力,终于排开了一切困难、阻碍,顽强地生长,而且壮大起来了!一年来,这个青年团体在组织与工作方面的发展是惊人的。不管环境怎样艰苦,更不管工作条件怎样困难,他总是毅然地克服一切困难,克服自身的弱点,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巩固与扩大本身的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加强抗战力量,作不懈的斗争!从一九三八年一、一五到今年一、一五,这整整的一个年头里,我们的组织工作从未离开过这一个中心口号:“为巩固与扩大本会的组织而斗争!”去年的一.一五事件之后,我们根据各县青救代表大会的决定,遵照广东省党政军联席会议的指示实行了一次重要的改组,把“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的原名改为“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改组之后,因为环境的限制,和农村工作的需要,一开始便有大批同志下乡去,剩下留在汕头的只有廿多位同志。当时的组织力量是显得很微弱的,工作人员少了,日常生活也有些紊乱,和群众的联系,比前此任何时期都薄弱。
  可是就在这种困难的情形下,我们迅速地调来了坚强的干部,把领导机关充实起来,并确定了在当时那种微弱的基础上,开展组织,健全组织的计划。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整个组织依着原定的计划,逐步发展起来,到五月底,仅仅留汕的同志就增加到二百多名。作为工作、生活、教育单位的小组建立起来了,小组生活,与日常工作也建立起来了。小组成为一个独立作战的单位。
  一个出色的队伍一一少年工作队也组织起来了。这个队伍组织不久,便被派往乡下演剧宣传,进行儿童工作,以后便成为各地儿童工作的中心,发展组织到各学校里弄去,目前各地都已有了分队,已留汕队员二百余名成为一个广大的儿童组织。
  这个时期,自我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妇女训练班、干部训练班都开始了,每个同志都在政治上、理论上武装了起来。
  五月十一日,厦门失陷的消息,在平静的空气中传到了汕头,使汕头,汕头的人心突然紧张起来。眼见得保卫潮汕的战争是更加迫近了。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发动青年参加与保卫家乡的抗日民族自卫战,我们立刻抓住了这个时机,在广泛、深刻的政治鼓动之下,把小组军事化起来,并进一步组织了“抗敌先锋队”集中大批热血青年,实行军事训练。这时组织突然膨大起来。
  七月廿二日,南澳继着厦门之后,宣告失陷,潮汕形势更加严重,沿海各县所有的武装力量一齐动员了。在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里,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口号提了出来:“发动广泛的青年参战运动!”到自卫团去!到正规军去!到战地工作去!经过一度热烈的鼓动,我们挑选了四十名坚强的同志到教导队去,廿五位精悍的同志到战地服务团去,并动员了一部份同志加入自卫团,作为一个模范的团员,起积极的影响作用。中间亦曾选派过一些同志到广州参加政治大队和随一五五师到江南战场工作。
  八月里,因为大批干部的向外输送,组织上有了一些变动,首先便是领导机关的改组,旧的负责同志去了,新的负责同志便从内地返来补充。其次是整个组织方针的重新确定,这时期因镒于前次组织虽相当扩大,还只局限于一部份前进的知识份子和职业救亡工作者,工商青年,甚至学生都很少吸收进来,为了发展本会,使成为一个汕头各阶层青年的广泛组织,所以决定把工作开展到各个生产职业部门及学校里去,广泛吸收工人、小贩、店员、职员、学生到我们的组织里来。并为了适应各阶层青年的共同要求,提出了“生活青年化”的口号,提倡青年文化、娱乐、体育运动。
  这个时期,因为实行了向青年开门的正确方针,会员有了空前的发展,从八月到十月里,一共增加了五百名新会员,同时组成了七个工作队(每队约十二人至十五人)执行了严格的小队生活,提高自我批评的精神,因此把以前保留下来的一些自由主义的残余,慢慢克服下去。
  为了教育这大批的新会员和培养工作的干部,自我教育重新提到最高的地位,每星期政治报告与讨论,抗战问题的研讨,学术讲座,工作检讨,工作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等等都积极地进行着。
  几个月较为平静的局面,到了十月中旬,又被南北港的炮声震撼得紧张起来,十月廿一日广州宣告失陷,潮汕局势益为严重,各方面的抗战准备一齐加速进行,工作人员的需要增加,干部恐慌的现象,到处发生,成为一个极严重的问题,我们和过去一样的,又输送了大批的工作人员到各方面去。
  同时为了开展市郊及铁路沿线几个重要支点的工作,派出了三个战时工作队,市郊工作的开展引进了大批农村青年到本会组织里来,并建立了几个农村工作队。
  目前三个战时工作队,继续留在农村引进新的农村青年。而市区方面也正继续执行过去已经确定的“向青年开门”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各阶层青年加入,并努力在各学校、各生产职业部门、各街道、里弄建立小组组织,最近在几个部门已建立了一些基础,打开今后努力的门户。
  一年来本会组织上的发展与健全,是经过了一番坚苦的斗争的。由于时局张弛不定,和各地工作的需要,组织上的流动性与变化,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来得历害,因此组织力量虽然不断地增加,却无法把它累积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奋斗了一年多的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到了今天看起来还和以前相差不多的最大原因。
  一切工作的进展须要配合着客观的抗战形势,并依靠于主观的组织力量,因此,一年来我们的工作路线都是在适应整个抗战形势下,力求适应抗战各个时期的每一个要求;而我们的工作计划则是依据每一个时期的组织力量决定的。
  一、一五事件发生后的最初一两个月里,我们只能做些日常的宣传工作,如播音、街头演讲、标语、壁报等。以后随着组织的发展,工作进展起来,宣传工作也得到大大的进步一大批印刷品:传单,小册子,潮曲,救亡歌集、课本,通俗读物,定期刊物,一齐涌出来,成为市民良好的文化粮食,并供各县友会作宣传、教育群众的材料。其次是改善了播音,改善了街头演讲,建立固定的宣传站、读报站。
   1月15日前后为了开展群众工作,已开始试办民众学校,到五月里,民众学校发展到八班。这里面抽纱女工的识字班、训练班就占其六,因此这方面的工作特别表现得活跃。
  到五月底,抽妙女工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参加本会组织的女工已达六七十名,在这里面,很快地便提拔与训练了廿余名的下级干部。有了这点基础,我们便能够经常动员几百女工参加各种重要的集会和示威巡行。
  为了增进她们的团结加强抗战力量,并谋生活及工作条件的相当改善,我们曾号召她们起来组织抽纱女工抗敌同志会,得到广大的反应。这个组织立刻在我们的帮助之下,积极筹备起来,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正淮备要正式成立时,上面的批示下来了,“不准备案,”因此,这个团体便流产了。
  在这全面抗战展开,最高当局,力谋依靠民众以争取最后胜利的今日,想不到竟还有不许组织,和以空头机关代替群众组织的现象存在,实在是很可痛心的一回事。但是由此也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训:要有上层统一战线的建立,才能有力地推进下级的群众。
  汕头的妇女救亡运动自从得到这一大批抽纱女工的参加后,便成为整个潮汕妇运的模范与中心。去年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纪念日在我们的直接号召下,举行了一个尽大热烈的纪念大会,与示威巡行,喊出妇女解放的口号,这便是抗战以来潮汕妇女的第一个吼声。大会之后接着召开了各县妇女工作者会议,建立了经常联络的机关,并出版妇女月刊,极力鼓吹妇运。各县妇女经这次的激动,显得活跃多了。
  六月起,由于我们工作积极的表现,开始得到当局的同情与帮助。—五七师政训处和市政府的贤明长官,为了广泛地发动民众,训练民众,决定广设民众学校,每月由市政府拨下六百元经费,全部交给汕青抗会,由汕青抗会一手主办,可惜当时因为敌机的狂炸,与整个潮汕局势紧张的影响,只能开办了八班。等到南澳抗战兴起,敌舰向沿海各点大施压迫,局势进一步严重化的时候,连已开办的八班也瓦解了。民校的举办,在当时既不可能,全部经费遂移作下乡工作费。
  八月以后局面又平静—下去,民众学校恢复了几班。此后的工作较注意于协助各武装部队及各种训练班,进行政治工作,与民众教育,整个工作渐趋於固定贴实的教育与训练。最近更在市内计定工作区,派队进行经常持久的群众工作,在各工作区内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建立群众组织,以使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有力地配合起来。
  本会对于农村工作向来不曾忽视,早在前年九月就组织了随军工作队,在一五五师李汉魂将军领导下,到各县农村流动工作,(后随一五七师)直至去年三月廿九日才因经费无着停止。中间还派过流动剧团、少年工作队到各地乡村工作,为时亦不短。
  去年七月敌机狂炸本市,毁去了本会会址,我们为了用更有力的工作回答它,在驻军政训处指示下,把队伍分散到市郊、潮安、蓬州、澄海去作流动宣传半个月,结束后,把队伍整理,重新组成七个工作队,分配在沿海各县的四个点:柘林、海山,海门,达濠;三条线:榕江,韩江,汕樟上进行紧急动员民众的工作。
  十月中旬,从华南抗战开始到广州陷落,这个时间里,潮汕形势,较之任何时候都严重,敌舰不停地向我沿海重要据点进攻,为了鼓励前线守土将士,为了加紧抗战的准备,我们在当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下,沉着地、迅速地进行了两件急迫的工作:—,募捐慰劳守土的将士,二,派队下乡建立游击支点。从整个抗战发展形势的分析,从潮汕国防力量的估计上,我们对未来的潮汕抗战,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潮汕抗战一一潮汕游击战争!”为要更切实、更有力地准备开展未来的游击战争,我们选定了市郊及铁路沿线几个军事上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作为未来游击战争的支点,组织三个战争工作队去建立群众组织,创造游击小组,改造原有民众武装,并勘察地形,详绘地图。从十月到今天,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三个战时工作队,在工作中坚持了本会坚苦奋斗的传统精神,运用新的工作方法与方式,,耐心地进行农村统一战线的工作,结果,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全部任务,建立了相当广大的农村群众组织,创造了无数游击小组,而于最近移转到第二个支点继续工作。最后这三个月农村工作的收获,虽然不能算是怎样大,但是它对今后潮汕各地的农村工作,将有极重要的影响,因为它最初动员起广大的农村群众,用事实证明了农村动员工作的可能与途径,他们的工作对农村工作者,尤其是农村工作队是一个极好的模范,他们的经验,将成为今后农村工作者的最新武器!
  
  汕头青抗会成立前的形势
  
  抗战爆发前的一年,潮汕的革命形势,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潮汕中共的地下组织,就在这个时期重建起来;一九三六年十月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一一抗日义勇军。一九三七年一月,汕头市建立了潮汕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以后党的组织就在潮汕各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党的地下活动,从汕头扩展到内地各县,成为整个潮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领导力量。
  潮汕人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人民,早在北伐时期,潮汕人民就多次受到革命的影响。“八•一”南昌起义,贺叶部队下潮汕,这里的人民又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土地革命时期,古大存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在这里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也给这里的人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和影响。抗战前夕,饱经忧患的潮汕人民,以无限深情怀念共产党,潮安县的人民,更是日夜盼望着。在西都乡暴动受挫后撤退到闽南乌山的工农革命武装,继续坚持战斗。潮汕的民心普遍趋向革命,要求
  抗战,意气十分高昂。汕头是一个对外的通商口岸,地处海防前线。抗战爆发前的几年间,日、台浪人不断在市内寻衅闹事,当地人民身受其害,无不切齿痛恨。许多热血青年,更是忍无可忍,与他们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沉重打击这些侵略者,使他们不得不敛迹离境。潮汕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动人事迹,不论抗战前或抗战后,都对驻在潮汕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便是抗战前夕发生在潮汕地区的粤军一五五师李汉魂部抵制内战的事件。当时一五五师师长李汉魂,公开拒绝其上司陈济棠进行内战的命令出走香港,对粤军内部影响极大,成为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垮台的一个重要因素。
  
  汕头青抗会的成立
  
  汕头青抗会成立于芦沟桥抗战以后。芦沟桥抗战以前的汕头,完全是在白色恐怖的统治下,爱国青年没有组织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救国的自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甘屈服的青年,只能走秘密结社的道路,进行地下救亡活动。抗战前的一、二年间,汕头青年中的先进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地下的活动。他们在学校内外,组织各种读书会,提倡读禁书,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组织义勇军、地下学联,进行地下的救亡活动,组织各种文化团体、研究小组,制订和推行“潮州话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简称“潮拉”),大搞通俗文化运动,提出“到农村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的口号。这个时期,活跃在汕头地下救亡战线的著名人物,为数众多,现在还记得起来的,有领导“潮拉”运动的曾应之,搞通俗文化运动的王亚夫,组织和领导读书会的陈光,以及进步的中小学教师杜伯深、张望、林西园、学生领袖周礼平,还有王珉、林克清、王孟泽等同志。此外,参加地下活动的,还有方东平、方向明、王玉珠、王勖、陈莉、林如心等女同志。所有这些同志在汕头青抗会成立后,都成为该会的主要骨干,担负着这个青年组织的领导工作。
  汕头青抗会(原名青救会)于芦沟桥事变后一九三七年八月八日发起,八月十三日成立。那时抗战的形势迅猛发展,汕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军民关系由疏远、对立变为亲密合作;青年的抗日救亡活动从地下走向街头,他们公开宣传抗战,宣传支援前线,并在防空、备战和锄奸方面与驻防部队积极合作,受到驻军的欢迎。为了团结更多的爱国青年到抗日救亡工作中来,迫切需要一个得到各方面承认的、有合法地位的青年组织,汕头青抗会就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诞生。
  汕头青抗会是一个进步的群众团体,是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的组织。它以抗战前夕在汕头市内秘密结社、进行地下救亡活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民主青年和进步学生为基础,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爱国青年而组成。它一成立,就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吸引着广大的青年群众,成为一支旗帜鲜明的、充满活力的青年突击队。
  汕头青抗会成立时,中共潮汕地下党重建还不到一年。由于中共潮汕梅埔党组织划归久经革命斗争考验的闽西南特委领导,组织上大大加强,政治上也加快成熟。汕头青抗会在中共潮汕中心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抗战初期急剧变化的形势和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灵活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动联络地方驻军,到驻军部队去教唱抗战歌曲,进行宣传,并欢迎他们的代表“指导”汕头青抗会的工作。这样就不但团结了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人士,也团结了驻军。驻军营部政训员张其光,经常给汕头青抗会的工作以有力的支持,使汕头青抗会能够击退来自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的种种无理阻挠与压制;也使汕头青抗会作为一个公开合法的群众团体,得以顺利通过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的审查,获准登记,团部政训员刘岐山也经常参加青抗会的活动,他在讲话中一再强调“团结抗战,一致对外”,并指定教唱“枪口对外”这首革命歌曲。驻军各级政训员的一致支持,加强和巩固了汕头青抗会的地位。
  汕头青抗会是一个左翼青年团体,但它一成立就依法登记,取得公开合法的地位。它原名“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简称“汕头青救会”,这个名称和解放区的“青救会”、“妇救会”相似,很使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和国民党里的反共顽固分子感到可怕。一九三七年底至一九三八年初,《岭东民国日报》社长陈特向、汕头市税务局长谢镇南等反共顽固分子,抓住汕头青救会和一五七师间的一个矛盾,妄图假手一五七师来打击汕头青救会。当时汕头青救会的王亚夫同志写了一篇文章,揭露一五七师在闽南制造“漳浦事变”,破坏团结抗战的罪行,引起一五七师团长张源的极端不满。为此,张源曾对支持汕头青救会的一五五师政训干部张其光拍案叫骂。这期间,反共顽固派不断向汕头青救会施加压力,以“解散组织”相威胁,并以“统一抗敌组织”为名,提出把“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改名为“汕头青年抗敌后援会”,统属于“汕头市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以改名来达到解散的目的。同全国各地一样,当时的汕头市已成立了一个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抗敌后援会”,这是一个官方组织,名义上由党政军三方代表组成,实际上是由国民党的汕头市党部操纵,执行汕头市党部限制抗日救亡运动的方针和政策。接受我党指示而进入一五五师政训处工作的张其光同志(一九三九年五月参加共产党),初向陈特向、林伟民等表示,“青救会”名称
  不能改。但从实际出发作了让步,主张名称可改为“青年抗敌同志会”,而反共顽固派陈特向之流鉴于张其光当时仍有很大权力,也表示让步,双方同意“青救会”改为“青抗会”,继续保存这个青年的战斗组织。
  一九三八年—月十五日,汕头青救会和潮汕各地青救会在汕头的同济中学开代表大会,讨论成立“岭东青救总会”和国民党市党部所提改变名称的问题。国民党方面派了大批武装警察,前来干扰,迫使大会提前结束。为了抗议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无理压制,当天晚上,汕头青救会和各地青救会代表,动员群众,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火炬游行,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给了反共顽固派一个有力的警告。在双方剑拔弩张的险恶形势下,党的领导及时出来扭转局势,指出在成立“岭青总会”的问题上,必须克服过左的情绪,继续争取公开合法的地位。在改变青救会名称的问题上,要善于让步,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避免破裂,以利今后统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一.一五”大会后,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八日,汕头青救会举行会议,正式通过改名为“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与此同时,各地“青救会”也改名为“青抗会”。
  关于改变名称的问题,在汕头青抗会内部也曾引起一场争论,主张改与不改的双方相持不下。最后在党的领导下,展开讨论,党员、干部在讨论中提高了认识:“改名”不等于“易帜”,名称改变了,立场可以不变,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的环境和条件不同,组织形式也不能一模一样,就某种意义说,改变名称反而可以加强这个组织的公开合法地位,对斗争更有利。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同意把名称改为“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经过这场讨论,提高了大家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方针的认识,不过“左”的思想,模仿解放区的做法,仍时有发现。如一九三八年八月间,汕头青抗会的一些负责同志,竟把延安“抗大”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搬过来,作为汕头青抗会的会训,大字书写,张贴在会议室的墙上。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区唯恐对方不知自己戴上红帽子的做法,当然很不适当。但是反过来说,当时能够这样做,也说明汕头青抗会改变名称后,并没有因而丧失独立自主的政治方场。至于汕头青抗会和“抗敌后援会”的关系,那也只是名义上的统属,实际上汕头青抗会并不向它请示和报告工作,也不受他们那一套的束缚。相反的,它对来自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和抗敌后援会的种种无理压制,始终采取抗争和不屈的态度。
  
  汕头青抗会成立初期的活动
  
  汕头青抗会一成立,全体会员就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影响。不久,市内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都能看到汕头青抗会用浓墨书写的大字标语和用彩笔画成的巨幅宣传画,为这个海港城市增添了抗战的气氛。
  每天天朦朦亮的时候,沉睡中的汕头市民,就会被雄壮的抗战歌声和有力的口号声惊醒。这便是汕头青抗会的“晨呼队”(即义勇队)在歌唱,在呼唤。这种“晨呼队’’是由自愿参加的几十个男女会员组成的队伍,他们每天早晨都要走遍大街小巷,用抗战救亡的歌声和口号声,唤醒深睡中的人们。他们要唤醒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急取自身的解放;他们要惊醒沉醉在红灯绿酒、轻歌妙舞之中,不知亡国恨的男女们,使他们认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为拯救民族危亡出一分力。晨呼队好似黑夜里的号角,催人去出征!他们的歌声响彻云霄,他们的口号声振撼大地。这样的晨呼队每天早晨都要出动好几个,分别在市内的东西南北同时进行。然后,各路晨呼队一齐集合到公园里,进行军训。军训后,便聚集到公园的树下,学唱新歌,读报、讲解时事,讨论各战场抗战的新形势,学习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和工作方针、政策。在公园里进行这些活动时,经常吸引着大批游客来听讲和参加学习。
  白天,汕头的大街上,常有一队队汕头青抗会的宣传队、歌咏队出现。他们在讲演、歌唱、宣传抗战,有时还能看到雄壮的汕头青抗会游行队伍,在大街上阔步前进。他们八人一排,手挽着手,昂首挺胸,引吭高歌。伴随着悲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救亡进行曲》歌声
  的,是坚定整齐的步伐。
  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汕头青抗会为了支援邻县的兄弟组织,促进潮汕的抗日救亡活动,曾经两次离汕外出活动。一次到潮安,一次到澄海,两次都和当地的同志举行联谊,并配合进行宣传活动,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团结。
  汕头青抗会的影响不断扩大,组织不断发展,会员人数大量增加,这就产生了对新同志的团结与教育的问题。
  新参加的会员同志,多数是受抗战影响、上不了学的青年学生和教不成书的教工人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在海外的归侨青年。这些同志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爱国爱乡的思想。他们的生活受到抗战的冲击,开始从朦胧走向觉醒。但他们缺乏终身为革命奋斗的理想,人虽入了会,思想却还在彷徨中。为了团结这部分新同志,汕头青抗会作了很大的努力。适当调整组织,把新老同志编在一起,加强了组织领导,增加政治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以适应青年的特点,尽力使这些同志和组织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还经常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让老同志带着干。到澄海和潮安的那两次联谊与宣传活动,使汕头青抗会的新老同志都受到很好的锻练。为了解决同志们的生活困难,汕头青抗会安排了宿舍,给没有家庭在汕头的同志住宿,还开办伙食,解决专职工作人员的吃饭问题。
  汕头青抗会这个时期的主要负责人,有曾应之、陈光、王亚夫、周礼平、饶东(以后入党的)和女干部方东平、王勖等同志。这些同志,都是年轻的共产党员,思想觉悟和工作热情都很高,在会员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其中尤以曾应之、陈光、王亚夫同志为最,他们负的责任比较重,表现更为突出。这三位同志都是汕头青抗会的创始人,也是随军工作队五人“工委”的成员。他们在领导汕头青年的抗日救亡工作方面,在推进潮汕青年抗日救亡运动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应之同志是地下时期推行“潮拉”新文字运动的著名人物,他能用“潮拉”新文字熟练地书写和记录。他思想进步,脑筋灵活,富于政治敏感,善于吸收新思想,接受新事物。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出抗战初期潮汕新一代青年的优秀品质。他在汕头青抗会成立初期,带领青年同志,搞好团结,主持政治时事学习,搞好会员的思想教育,教唱抗战救亡歌曲,活跃会员的文娱生活。他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无限的青春活力献给壮丽的革命事业,他的名字,和汕头青抗会的光辉历史是不可分的。陈光同志是一个有相当理论修养同志,他有政治远见,党性强,处处顾全大局,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做事不厌其烦,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他平易近人,为了接近青年同志,常常和他们嘻笑戏谑,因而得到“陈活泼”的外号。陈光同志是梅县客家人,
  不会说潮汕话,但是他热爱潮汕,对潮汕青年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友爱相处,亲密无间。他在当时汕头青抗会的领导班子里,成为推行党的正确方针路线的重要一员。王亚夫同志是汕头青抗会的一支笔杆子。他熟悉潮汕的历史、文化,对通俗文化运动很有见地。在主持汕头青抗会的宣传工作时,写了不少有地方特色的宣传材料,编了不少潮州歌谣宣传抗战。他还著有《潮汕乡土地理》一册,由当地书店出版,供汕头青抗会主办的夜校作课本。他为人刚直不阿,生活艰苦朴素,作风朴实无华,讲究实际,埋头苦干,为领导好汕头青抗会的宣传工作,献出了…•切力量。
  在这些共产党员的影响和带动下,汕头青抗会的会员群众,抗日热情高涨,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发挥各自的特长,把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整个组织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汕头青抗会是一个群众团体,它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得到国民党当局的任何补助,经费都是自筹的,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会员自己掏腰包的(会内募捐)。他们正象当时标语口号上写的那样,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它的工作人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没有报酬,其中有的来自工商企业、机关、洋行,是自愿放弃高薪职位,投到这个没有任何报酬的救亡工作中来的,不分昼夜地拼着干是为了爱国,为了革命。汕头青抗会的同志们从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苦干、实干、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感动了与它接触过的各方面群众和各阶层爱国人士,也受到驻军官兵的普遍好评,引起一五五师师部的重视。
   “八•一三”抗战以后,南京、武汉撤守以前,抗战全面展开。汕头青抗会为了加强团结,推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曾经提出“抗战第一”、“一切服从抗战”的口号,强调抗战是我们全民族的最高利益。八月下旬,汕头青抗会应潮安青抗会的邀请,赴潮安举行联谊及宣传活动时,它又从自身的群众团体的立场出发,审时度势,提出了“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拥护李军长(汉魂)保卫潮汕”的口号,其效果是使李汉魂的一五五师(李兼师长)对汕头青抗会这个左冀的青年团体更加放心信任。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由于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变化,“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的口号便被抛弃,而代之以“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的口号,表示我们的拥护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汕头青抗会执行党的方针路线的原则立场和灵活运用斗争策略的具体表现。
  赴潮联谊归来不久,一五五师师部就向汕头青抗会提出组织“一五五师随军工作队”的建议。九月二十三日,汕头青抗会接受一五五师的建议,组织了“汕头青抗会一五五师随军工作队”,随即开赴潮安接受形式上的训练,然后开往潮阳、揭阳、普宁、惠来等县,进行后方的动员工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关于“一五五师随军工作队”的组织与活动后文再叙,这里只介绍随军工作队成立前后,汕头方面的人和事。
  一五五师随军工作队的成立,使汕头青抗会组织上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负责人曾应之、陈光、王亚夫、方东平、五勖、饶东等几位同志,全部参加了这个工作队,成为它的领导骨干。汕头青抗会的工作,则由留下来的杜伯深、林克清、周礼平、钟声、许善南等同志组成新的领导班子接替。当时成立了一个“驻汕工作委员会”,以杜伯深同志为主任,林克清同志为副主任,周礼平、钟声、许善南同志为工作委员。这个班子也只维持了一个多月,到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杜伯深和许善南二同志都参加一五六师潮汕青年北上随军工作队去了,周礼平同志专搞铁路工人工作,林克清同志专搞学生工作,后随学校(汕头市立一中)内迁潮安二区淇园并在那里组织了汕头青抗会汕头市立——中工作队。于是领导班子又由刚从北平、上海撤退回汕的徐扬、黄霭、吴英、许风、李白苇等同志接替。就整个组织和活动的情况来说,一五五师随军工作队组成并离汕赴潮安后,汕头青抗会的工作就转入了另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也曾组织过一个演剧队到潮阳、普宁等城乡宣传演出。青抗会的活动,基本上已由大规模作战,改变成分散的小队活动,由紧张热烈的场面,转为深入细致的工作,会务继续向前发展。
  
  宣传和演出活动
  
  汕头青抗会成立之初,就把主要力量放在宣传工作上。同志们认为自己宣传的是正义的事业,自己的立场和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不说假话、空话、大话,说了错话也勇于改正。因此,汕头青抗会的宣传,能够取信于群众。
  汕头青抗会的宣传工作,形式多样。主要分为文字宣传和街头演出两大类。文字宣传有发传单、写标语、画漫画、编副刊、出墙报、出战报等。当时的《星华日报》是汕头市两大日报之一,是侨资创办的报纸 (另一家是国民党的党报一一《岭东民国日报》)。《星华日报》主编张问强同志是汕头青抗会的外交部长。青抗会通过这份报纸的副刊,发表各种形式的文章,宣传自己的主张。汕头青抗会还通过张问强同志的笔,在社论和各项报道中,发表自己对’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这份报纸经常报导汕头青抗会的活动和潮汕各地青抗会的情况,刊登汕头青抗会的通讯。一九三八年春,汕头青抗会为支援期安青抗会营救一个被捕同志的斗争,对国民党顽固派展开声讨,《星华日报》详细报导了这个事件,使国民党顽固派原形毕露。这年元月,汕头青抗会发起组织“岭东各地青抗会总会”,为此和国民党汕头市党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星华日报》如实报导了这件事,使真相为外界所知。国民党的广东省政府在处理此事时,不得不采取慎重的态度,最后作了让步,准许成立“岭东各地青抗会通讯处”。争取和运用《星华日报》这个舆论工具所进行的宣传和斗争,是汕头青抗会宣传工作的—个重要的方面。汕头青抗会文字宣传的另一形式是出《战报》,及时报导各战场的战况、战果。每次抄写多份,在固定的地方张贴。它所报导的战争的消息,如“八路军平型关歼敌”及“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人心,鼓励了士气。出版墙报作为内部学习的园地,辅导会员,起启发教育的作用。写标语、画宣传画也是汕头青抗会文字宣传的一个方面。同志们对这个工作很认真。当时市内各大建筑物的墙壁上,都写上了大字标
  语,或画上巨幅彩色宣传画。大字标语大部分出自林西园同志的手笔。宣传画则是张望同志和黄城存同志画的,张望同志当时是汕头海滨中学的美术教师,黄城存同志是业余美术爱好者。街头宣传是汕头青抗会的主要宣传形式,收效也比较大。王亚夫同志是这项工作的主将,他平日注意搜集素材,编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故事、歌谣,又把东北沦陷区敌人的暴行和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编写成易于上口,可以演唱的潮语歌册。宣传队的同志就根据这些资料,排演节目,上街演出,使人们感到通俗生动有趣,又受到教育。有的同志讲演时,手拿歌册,边唱边讲解,唱到真切处,声泪俱下,更使听众感动。为了吸引听众,宣传队的同志不断改进工:作,充实宣传内容,常常变换题材,避免老一套。他们还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每次宣传都是有讲有唱。歌咏方面,常演唱抗战歌曲,也有救亡小凋,新编的潮曲,后来又加上口琴、胡琴伴奏。
  汕头青抗会的宣传队,最初只在街头活动,后来逐渐向工厂区、居民区转移,面向社会底层。宣传对象的改变,要求工作进一步改进。居民区的妇女与儿童较多,宣传队的同志常常不得不临时决定分头进行宣传:女同志做家庭访问工作,男同志则召集儿童,教唱新编的抗日童谣,让这些孩子到处去传播。他们还常常化妆宣传,敲锣打鼓召来观众,化妆宣传后来又发展成为演出街头剧。
  第一次演出的街头剧,便是有名的《放—下你的鞭子!》。这是—出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难民的苦难的短剧,当决定排演《放下你的鞭子!》时,周礼乎同志自告奋勇挑起了编导的担子。周礼平同志生活朴素,态度谦逊,平易近人,善于钻研,有苦干、实干精神。他熟悉农村,接近农民,掌握大量的农民口语词汇,说起话来,生动感人。可惜这么一位难得的青年干部,一九四五年八月竟因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进攻,领导“韩纵”第一支队奋战在四面受围的潮安居屎(西)溜山区,过早地牺牲了。
  当时参加演出的,有方向明同志(饰姑娘),林西园同志(饰老汉),黄城存同志(饰小伙计,此角色是移植剧本时加入的)。这些同志大部分从来没上过台,由于他们觉悟高,责任心强,认真学习,刻苦排练,终于使首场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许多观众为之掉泪,更有不少观众投以铜元和银币,表示深切的同情。
  通过这次演出,培养了汕头青抗会的第一批演员和编导,闯出了移植话剧剧本,采用潮州话演出的路子,为汕头青抗会开展戏剧宣传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同时,自编自演《军民合作》、《救护伤兵》、《抓汉奸》和暴露敌军兽行的街头剧、话报剧。在随军工作队成立后,这批街头戏的剧目,被随军工作队的同志带到内地各县继续演出,进一步传播。随军工作队的做法是:全队集中在县城活动时,演舞台戏;分散到区乡工作时,人手少了,就演街头剧。
  一九三七年十月,上海救亡剧团十三演出队的马化龙同志、肖梅同志(女)及其弟弟从上海撤退来汕,汕头青抗会吸收他们参加组成“汕头青抗会戏剧演出队”,马毅友同志为队长,马化龙同志为副队长,全队十三人。于十月间开赴潮阳、普宁宣传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得到当地救亡同志的热情接待和经济上的支持。不久“汕头青抗会—一五五师随军工作队”出发到潮阳宣传抗日,马毅友同志领导的戏剧演出队和他们遥相呼应,并在和平同随军工作队的一个小队会合,举行联合演出。这个戏剧演出队在潮阳、普宁的演出活动,一直坚持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才回汕。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随军工作暂告结束,人员部分回到汕头来。后来由于敌机轰炸,人口疏散,大规模的演出活动才停下来。
  在追述汕头青抗会的演出活动时,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位在演出中担负勤杂工作的汤诚同志。他原籍上海市,抗战前在汕头一家洋行里任职,抗战爆发后,加入汕头青抗会。为了追求革命理想,他不顾家庭生活困难,毅然抛弃洋行职位,投身到救亡工作中来。他参加了汕头青抗会初期的各项活动,参加了“一五五师随军工作队”,工作认真负责,不辞劳苦,是一位勤勤恳恳、忠心耿耿的同志。当时汕头青抗会剧队的每次演出,都要向各方面借用大量的服装、道具,这是极为麻烦的工作,而这项工作每次都落在汤诚同志身上,他都能圆满地完成。汤诚同志的革命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从一九三八年七月到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一日一一汕头沦陷的一年间,汕头市经历了几次大轰炸,人口散而复聚,聚而又散,汕头青抗会的工作,随着变化,演出断断续续,只组织过几次规模较大的演出。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汕头青抗会里异军突起的一支演出队一一少年工作队。
  异军突起的少年工作队
  少年工作队是汕头青抗会的一个少年儿童组织。它的队员,年龄都在十至十五岁之间。除队的领导人吴楚人(吴南生)同志靠自学具有中等以上的文化程度外,其余的成员都是在学或失学的小学生。这支少年儿童的队伍,在汕头青抗会内,有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他们不参加一般的集会与活动,他们过自己的组织生活,有自己的纪律。他们也学习政治,听讲抗战道理和国家大事,但主要是学文化,学唱歌,学演戏,学各种表演艺术。他们也有社会活动,团结和他们一般年纪的孩子,扩大少年工作队的队伍。
  这个少年工作队,是吴楚人同志一手组织和领导起来的,是他把这一群来自各个方面的少年儿童,组织成为一个有严格的纪律制度、有经常的组织生活的集体;是他把这一群孩子教育和训练成为有爱国思想,有工作热情,有活动能力的小战士。当时的吴楚人同志,也不过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汕头青抗会里,不过是一个“小鬼”,不为人所注意。领导少年工作队的出色成就,使他初露锋芒。在少年工作队成长的过程中,进一步显示出吴楚人同志的组织才能,使汕头青抗会一些年长的、政治上成熟的同志自叹不如,对他刮目相看。
  吴楚人幼年聪颖、早熟。抗战前一、二年,在他十三、四岁时,求知欲特别旺盛,因为买不起书,只能每天到书店站在柜台前翻阅新书。他记忆力强,阅读的速度特别快。他本人称这个时期的阅读为“飞行读法”。这个时期大量的阅读,为他日后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少年工作队在党的关怀和吴楚人同志的领导下健康成长,培养和造就了一代新人。他们当中,有小演说家、小歌唱家、小演员、小画家,还培养出另一个有组织才能的少年干部,就是作为吴楚人同志的汕青抗儿童流亡团,活跃于潮安文一带。九月份受到华振中的盛情邀请,到他指挥的独立第九旅驻防的地区巡回演出,由独立第九旅发给生活费和演出经费。后来这支少年演出队,又吸收了汕头青抗会和潮安青抗会的部分艺术工:作者,改组成为“艺术宣传小队”,继续在吴楚人同志的领导下,在战地巡回演出活动,成为潮汕抗日前线的一支艺术战斗队。汕头青抗会的少年工作队,有虚心学习、不断向上的精神,他们到处受到赞扬。—九三八年九、十月间,“厦门孩子剧团”流亡来汕,住在福平路正始学校的汕头青抗会里,受到汕头青抗会及少年工作队的热情接待。少年工作队曾和厦门孩子剧团在汕头的戏院里联合演出,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厦门孩子剧团属专业剧团,编导和演技都有特长。他们的领导人洪凌同志是厦门戏剧界的前辈,抗战前在上海曾涉足于影剧界,是一个有经验的戏剧工作者。少年工作队虚心学习厦门孩子剧团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厦门孩子剧团是党领导下的—个群众艺术组织,厦门沦陷后,他们撤退到漳州一带,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断迫害。最后,由闽西南特委指示,流亡来汕。他们在汕头青抗会住不到一个月,就去香港,并准备去东南亚各地宣传演出。后来听说,这个孩于剧团在缅甸、越南等地受到国民党顽固分子的破坏,被迫停止活动。少年工作队在党的关怀和吴楚人同志的具体指导下,不断发展成长。在汕头即将沦陷的那—天,队员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以百折不
  挠的决心,告别家人,跟着团体,有组织的撤出城市,走上农村的抗日前线,继续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些小队员不下二十余人.目前还记得起来的有王瑞均、林锡利、陈泰兴(陈铁)、方向平、林志豪、段俊豪、吴元容、陈锦卿、王亚华、张兴文等。一九四0年四月第—次反共高潮时,“潮汕青年抗日游击队”和“艺宣队”同时被迫解散,汕头青抗会和“艺宣队”的同志转入地下活动,这些小同志跟年长的革命同志—起重要助手的吴元成同志。吴元成同志是少年工作队的队长,汕头沦陷前,他一直在吴楚人的指导下,具体领导少年工作队的日常活动。吴元成同志原来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在工作队的实践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迅速提高。潮汕抗战前夕,他调离少年工:作队时是党的地下交通员,以后成为地下党组织的—名领导于部。
  汕头青抗会少年工作队早在一九三七年十月就成立了。它对少年儿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九三七年底,汕头青抗会的会址在当时的市七小学,在这所小学的另一幢楼房里,驻有另一个少年儿童组织一一“汕头市儿童抗敌后援会”,它是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组织和领导的,会员都是在学或失学的小学生。两个儿童组织在一个学校的围墙里。由于汕头青抗会少年工作队的组织生活好,文娱活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少年工作队的小同志受到良好的训练,一个个能说会唱,经常参加宣传演出,使“儿抗会”的小会员十分羡慕。后来,“儿抗会”的小会员一个个跑到少年工作队来。不久,“儿童抗敌后援会”就名存实亡,停止活动了。少年工作队的小同志,以他们的卓越成绩为汕头青抗会增添荣誉,汕头青抗会也为有这样一支少年工作队而自豪。在汕头沦陷以前,它的声誉已传遍潮汕各地,那时少年工作队常常接到各地少年儿童的来信,要求少年工作队派人前去指导他们的组织活动,或者要求少年工作队开到他们那里,帮助他们组织起来。
  一九三九年夏,在汕头青抗会第五次会员大会的文艺晚会上,和我们有统战关系的潮汕警备司令部司令华振中,应邀前来观看。少年工作队也参加演出,他听了十岁的小演员林志雄的演讲、看了十二岁的小演员陈锦卿的表演后,热烈鼓掌,赞不绝口。事后,他对汕头青抗会的负责同志表示祝贺,对汕头青抗会为国家教育少年儿童,为民族培养下一代表示钦佩。六月二十一日以后以少年工作队为基础组织“汕青”的成立,打开了潮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成为各界青年共同斗争的旗织,翻开了潮汕青年运动史崭新的一页。“汕青”会员在生活十分困苦的条件下,以极大的热忱拿起文艺宣传武器,投身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七年八月中旬,一支意气风发的“汕青”宣传队出现在鮀岛街头,时而集中于小公园闹市宣传抗日,时而分散于市区各个角落讲演救亡。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扣人心弦,潮汕歌谣《抗战歌》、《除奸歌》、《卖油炸果》脍炙人口,标语、漫画引人瞻目,救亡歌曲流传民间,抗日救亡的民族觉醒在市民的意识中萌芽,在心坎里扎根。八月三十一日,九月三日、八日、九日,日寇飞机先后轰炸汕头市。一时,学校内迁,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市民奔散,整个城市处于一片惊慌失措之中。这时,“汕青”的领导针对日机“日来夜歇”和炸弹威力不大的特点,提出了“掘深沟避飞机,开夜市做生意”的通欲易懂宣传口号,安定民心。宣传队伍坚持开展抗日、防空宣传,当防空警报一解除,又打出“汕青”的旗帜,向市民宣传介绍防空防毒常识,揭露控诉敌机狂轰滥炸的罪行。同时,利用小公园南生公司五楼原国民党的播音台,建立起一个经常性的宣传阵地,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成百上千的听众。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团结各界人民群众参加抗日统一战线,“汕青”成立了各种组织,吸引知识分子、小学教师关心国家大事;举办夜校,动员了数百名抽纱女工和儿童学文化;大力加强中学学生工作,开展校外抗日救亡活动;开拓潮汕铁格工人运动,组织工人读报;组织“汕青救会少年工作队”,领导少年儿童开展唱歌、演剧、学习、宣传。十月间,上海救亡第十三演剧队部分成员来汕,与“汕青”联合组织一支“汕青救会抗日戏剧演出队”,全队十三人,演出短剧《汉奸》、《张家店》、《古堡钟声》等,还有潮汕歌册、民谣、民歌、抗战歌曲。这支演出队从汕头市出发,经潮阳棉城、古埕、成田、神山、和平、上练、贵
  战斗。他们在战—斗中锻炼成为地下的小交通员、小侦察员、小战斗员,以及其他方面的地下工作者。王瑞均、方向平、陈锦卿三位小同志被吸收到“南委电台”工作。
   “一•二九”运动前后,汕头市教育界、文化界的爱国青年教师、青年学生、文化工作者接受全国革命思潮的熏陶,在校内组织读书会,并纷纷走出课堂,参加了“新文字研究会”、“世界语协会”、“文艺座谈会”等公开的文化团体,秘密组织起“潮汕人民抗日义勇军”、“小学教师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火炬。“七•七”芦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神圣民族解放战争。刚恢复起来的潮汕地下党组织敏锐地看到,争取公开合法的斗争形式,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时,经受了一九三四年下半年被破坏而停止活动的困难时期的汕头党组织,已经在一九三六年秋恢复了活动,并且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工人中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同时国民党被迫接受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以后,在驻汕的155师一些上层青年军官中出现了具有爱国的进步倾向,而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内部各派系对抗日的政治态度也有分野。这些,都为成立公开合法的“汕青”组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推动和争取了汕头市国民党当局和驻军中一部分抗日爱国人士的支持和合作,一九三七年八月八日,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发起人座谈会,有意识地选择在汕头市同益西巷口的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礼堂召开,并于同月十三日在同一地点召开成立大会。到会的有教师、文化工作者、青年学生、工人职员等一百多人,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的特派员以及驻军155师政训处政训员也应邀参加了大会并讲话。会议通过了成立宣言和组织章程,选举了领导机构。
   “汕青”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在潮汕各县党组织领导下,在汕青救会及其组织的155师随军工作队的影响推动下,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扩展到潮汕各地,纷纷成立青年抗日救亡团体。斗争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对青救会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统一领导,以整齐步伐,扩大抗日统一战线。于是根据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后改称闽西南、潮梅特委)和潮汕中心县委指示筹备成立岭东青年救亡同志会总会。
  这时,面对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汕头市的国民党顽固派一方面造谣中伤,攻击“汕青”,打击进步学生,一方面千方百计破坏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组织。他们利用国民党广东省党政军联席会议提出的统一救亡团体名称的规定,妄图把抗日救亡运动“统一”在国民党控制的“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之下,达到取消、并吞各地青救会的目的。于是。围绕着成立岭东青救总会问题展开的斗争,实质上是一场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汕青”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从党的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策略出发,争取国民党当局和驻军的进步势力,经过据理力争,最后只在名称上作了互相让步,把“救亡”二字改为“抗敌”(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仍然保持独立性,使这场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经过是这样:一九三八年一月五日,由“汕青”发起,召开了各地青救会座谈会。参加的有二十一个团体七十一名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岭东各县市青救会的工作提纲”,并选举成立岭东青救总会筹委会,决定一月十五日召开成立大会,正在这时,国民党155师调防,由157师从福建来潮汕接防。157师的顽固派同国民党币党部的顽固派互相勾结,借口“不合开会手续”,无理干预正在召开的“岭青”成立大会。—月十五日这一天,成立大会临时改为代表会,从各地青救会来的二、三百名代表,汇集到汕头市乌桥同济中学礼堂。会议正热烈进行时,国民党汕头市警察局竟屿以及普宁麒麟、捍塘、南山鸭母岭、石乌,历进二个多月,徒步巡回四百里,使抗日救亡:的正义吼声传遍山乡僻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汕青”坚决执行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当时的潮汕地区是国民党反动势力盘踞的统治区,不但有国民党部和中统、军统特务各派系势力,还有先后驻防潮汕的国民党驻军155师、156师、157师以及独九旅和保安团等,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治形势下,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抗日爱国的进步倾向,并且由于他们处于日寇入侵的直接威胁下,必须力争人民大众的广泛支持,这就在客观上为“汕青”开展统战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汕青”来说,为了减少阻力,顺利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取国民党地方政府及上层士绅的支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三年左右的时间,“汕青’’始终坚持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开展驻防军队的统战工作,把发动民众同争取驻军结合起来;做好国民党当局各派系之间的统战工作,团结进步势力,同顽固派进行有力的斗争,从而取得了公开合法的地位,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三年时间,—是先后组织“汕青155师随军工作队”、“156师潮汕青年北上随军工作队”、“157师随军工作队”、“157师战地服务团”、“独九旅战工队”、“独九旅艺宣队”等,利用国民党军队的番号和给养,深入潮汕农村各地和随军北上宣传抗日;二是利用国民党当局举办的各种民众组织和训练班,先后派遣党员骨干到广东省八区、九区民众抗日自卫团开展政治工作。派出党员和青抗会骨于参加广东省党政军联席会议举办的民众运动干部训练班,以及八、九区民众抗日自卫团干训班、妇于所教导队、揭阳等女社训队。通过各种有利条件和各种斗争形式,培养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发展党的组织。三年来,他们辗转于潮汕平原,进出于广大山区,使抗日救亡的口号深入人心,化为人民大众的共同心愿,促进了各地的救亡组织纷纷建立和活跃起来,推动了整个潮汕地出动武装警察来到会场外面,准备强行解散大会,大会领导人根据党的指示果断决定把会议转移分组进行讨论,暂时结束大会。在《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的昂扬歌声中,从容整齐地列队退出会场。当晚,“汕青”动员、组织了各界青年在市区举行火炬示威游行。会后经过各地代表的充分讨论,考虑到斗争形势和斗争策略,把原拟成立的岭东青抗总会改为“岭东各地青抗会通讯处”,争取到它的合法地位,通讯处决定出版《抗敌导报》作为机关报,在实际上行使总会的职责,加强了对岭东各地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统一领导,又一次挫败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企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阴谋。
   “岭青通讯处”为了交流各地青抗会的活动情况,迅速建立了通讯网,通讯员遍布在十一个县、市,达一百名左右。同时,还从潮汕各地以至海外募捐到出版基金一千多元,在一次发起万封慰劳信运动中,只在二十天内便收到各地寄来五万封以上的慰劳信和一大批慰劳品。到了一九三九年五月份,岭东各地青抗会,已在潮安、澄海、揭阳、普宁、潮阳、惠来、饶平、丰顺、梅县、兴宁、大埔、蕉岭、五华、平远以及汕头市和南山管理局共十四县一市一局普遍建立起来,会员达一万二千多人。一九三九年五月于普宁流沙墟召开了各地青抗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岭东各地青年抗敌同志会工作纲领(草案)》,标志着潮汕、兴梅地区的青年救亡群众运动已经在党的领导之下开始统一起来了。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