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清代概述

    来源:黄赞发    作者:《潮汕先民与先贤》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明末,潮州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李成栋、郝尚久先后据潮降清又反清,矛戟风波不断;清初,潮州一带依然饱经战乱,先是郑成功父子入潮反清,后是刘进忠在潮州反清,血雨腥风不绝。更为严酷的是,与沿海各地一样,惨遭迁界之大灾难。迁界的结果,造成沿海50里之内尽为无人区,房舍为虚,田园荒芜。潮州各县,多为沿海地带,为此,全潮社会经济的发展被拉退了一大步。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收复台湾,下令解除海禁,潮州沿海居民得以回原地居住。人民回归家园,休养生息,经济又渐渐复甦。在明代已发展起来的对外贸易也得以恢复。汕头港的形成和汕头的对外开埠,标志着潮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清代中后期开始,一个新的地域名词——潮汕,开始出现在祖国的东南沿海。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潮汕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又得到长足推进。清承明制,潮汕的府、县学和私塾全面恢复。据不完全统计,康熙年间,潮汕有社学34处;乾隆年间,有官学59处;晚清时,潮汕各地主要书院共有40所。雍正十一年 (1733年)韩山书院从府属书院改为道属(惠潮嘉巡道)书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揭阳的榕江书院旁还扩建了一所榕江武书院。教育事业的兴盛,为从科举途径多出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清一代全潮得中进士共116人,其中乾隆年间即占有52人。
  当然,由于清初迁界的恶果、清中后期外国势力侵入、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口向和人们存在的民族偏见等等主客观原因,潮汕清代科第出身的人士远不及明代的多,作为一地名贤,广被称道,并为民众所熟知的杰出人物也的确不如明代。更多的有识之士不愿出仕而潜心于治学,致力于著述,为后代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成果。此外,还有不少人崇尚习武,出了二位武状元,占广东历代四位武状元的一半。较为知名的人物有:
  陈衍虞,字伯宗,号园公。潮州郡城人。父陈廷策,明崇祯拔贡,隐居不仕,以诗文教授乡子弟。陈衍虞少承父学,刻意于词章,早负诗名,才力恣肆,后与同郡蔡承瑚一起参加复社,所作诗文,传颂就更广了。他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明亡后先是隐居匿迹,后则北至燕,南至粤,东至吴越,所至登临歌啸,撰写了不少诗章。顺治十二年(1655年)始出任番禺教谕。后升任广西平乐县令,曾平定瑶人之乱。不久以老病请求归乡。回潮后以诗文自乐。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锻园落成,又建种墨亭,以作吟咏之所。还主持过湖山胜迹的重修,与诸故人长辈优游于其间。并曾两次修撰郡邑志。卒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年85(一说90)岁。平生著述丰赡、吟章续续,各体文集有多种传世,其中仅《客窗随笔》即有20卷之多,诗作总集《莲山诗集》也多达19卷。
  佘志贞,原名艳雪,号嵋洲,出生于澄海县鮀江都月浦村(今属汕头市区)。儿时因避乱随母逃至揭阳县渔湖都塘口佘厝村居住,就学于村中名儒佘元起门下。顺治十七年(1660年)赴省试时为表示不忘祖乡,报籍澄海,得中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进士后,为表示不忘养育之乡,特建祠堂于佘厝村东,这就又认了揭阳籍。但两地都难于定居,于是另建府第于潮州城,其后代也就认籍潮州了。他登第后,选庶常,授编修,历任左右赞善,累迁侍讲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充政治、唐诗类函两局纂修官。在史馆20余年,每次召试,都称旨而得赏赐。曾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典试山东,所取多为名贤。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试词臣,荣获第二名,受到康熙帝的嘉奖。第二年奉命出祭西岳华山,返京复旨后卒。其生平“笃实温雅,奉职清慎”,著有《螭坳草》,诗也如其人。
  林德镛,字白庵。清康熙揭阳县棉湖镇(今属揭西县)人。他出身贫苦,少时父亲因病去世,以拾粪和当佣工维持家计。曾被招雇为船工,往来于棉湖、榕城之间。因其臂力过人又熟悉水性,所驾船只似腾江飞凤,人称其舟为“飞凤渡”。此后,林德镛为一江湖武术师收为徒弟,传授武艺。从此,他租住于揭阳城玄真庙旁,从师习武,卖艺售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春,他赴省城参加乡试,夺得武举第二名。康熙六十年(1721年)春,他赴京参加会试,获第九名。接着,在殿试中以炉火纯青的武功力胜群英,为康熙帝钦点为武状元。夺魁之后,兵部授予二等侍卫,加哈哈珠子扈,执侍于皇帝经常进出的乾清门。曾扈跸康熙至承德避暑山庄。惜未能施展才干,即于第二年10月因病遽卒,年仅37岁。
  黄仁勇,字智斋,又字良越,海阳县(今潮安)古巷孚中村人。他从小勤读书史,更奋力习武。据说他使用过的武石,重达300多斤。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中文秀才;五十七年(1792年)中武举人。同年上京赴试未能得中,留居京城一佛寺继续苦练。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会试,中二甲第2名。至殿试时,终于勇夺武魁,被钦赐为丙辰恩科武状元,授头等侍卫,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黄仁勇在金门任武职15年,清正廉洁,勤于职守,屡受赏赐。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因身体欠佳,辞职告归。黄仁勇出身农家,归田后,不忘造福于桑梓,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颇多建树。
  林一铭,因曾两次登第而被称为“双料”进士。原名林峥嵘,饶平县元歌都人。他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进士,授湖北东湖知县,兼理宜昌府通判。因为官严正,得罪了当地豪族。豪强以其选用婢女而传谣他纳妾,并以其妻曾到东湖县哭闹而买通上司,弹劾他行为不端,不能治家哪能治国。为此他被诬陷革职。他不甘沉沦,铭记教训,改名一铭,决心东山再起。他从秀才,举人,直到再次考取进士,并出任直隶州知府。他重视教化,勤于著述,在直隶州知府任上,为振兴文教事业,曾捐己俸作为书院经费。在署宁陕厅抚民同知时,主持修纂了《宁陕厅志》,留下了一方有益文物遗产。他的诗集《砚田轩诗抄》,分为杂咏诗、论文诗、咏史词三类,造诣颇高。
  方耀,字照轩,普宁县洪阳西村人。方耀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出身行伍,于咸丰元年(1851年),在父亲方源的乡团中当副官。六年,太平军兴王陈金缸自湖南进军清远,方源率劲勇前往救援而被围困。方耀回潮募集乡勇1000多名驰救,解了父亲的围,由此“孝勇之名大噪”。朝廷升之为都司,赐号展勇巴图鲁,晋参将。此后,他先后打败陈金缸、丁太阳,康王汪海洋,侍王李世贤等诸路太平军,被升任为副将、南韶连镇总兵等职。至同治七年 (1868年)八月,调任潮州总兵。应该说,方耀是以剿杀太平军发迹,并逐渐得到清廷重用的。这正是他难免于被批判否定的一面。
  在长达九年的治潮期间,方耀办事干练,的确颇有一番作为。他于九年受总督瑞麟委派,开始清办潮州积案。他针对当时潮州各地“土豪每筑堡聚众,占田产抗官租为常,吏不能禁”的情况创办了选举清乡法。他明令在豪族中选择“正人”治乡,“层递稽察,分别良莠”,从乡、县直至州府,逐级清办,解决积案数千宗,杀戮近 3000人。其中当不乏土豪海盗,但更多的是抗官、抗租的反逼害的农民大众。当时,积案牵连的乡村,达40余处,均被定为“匪乡”而被烧杀殆尽。方耀在办案中,“清历年逋逃,归之官;理积踞田产,还之民”,为清廷搜括了税银100余万两,收缴炮械数以千计;也为大地主要回了田产。与此同时,方耀也将清办积案所获财产部分用于地方建设。如将一批塭田和房产划入金山书院,作为校产,并倡办各县乡学数百所;创办韩江书局,出版书籍;在各地建立医院,广设善堂等等。十三年起,方耀还主持韩江流域十八都疏浚韩江水道的工作,令各县开浚溪河以保农田,又令疏浚汕头厦岭港至鮀浦举登一带水域,并曾组织围垦牛田洋,但未成功。他清丈滨海沙田数万亩,课税以充军饷,这对巩固东南沿海边防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尤为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一代武将,方耀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犯,保卫祖国东南海疆方面,是有一定贡献的。他于光绪三年 (1877年)调任广东陆路提督,驻扎惠州。他以治潮办法治理惠州。曾于四年奉命派遣其弟方勋率潮州义勇军到台湾平息少数民族之乱。在列强虎视眈眈的态势下,这无疑有利于东南海疆的安定和巩固。光绪五年,再调任潮州总兵,负责潮州到南澳、碣石海疆防务。他致力于加强沿海防务设备。他仿照西方样式将汕头崎碌炮台加以扩建,加筑炮巷拱石,通风窗亭,石阶炮眼;在南澳猎屿炮台海面,增建圆形水面炮基。他还注意海上交通的防护,保护商船。七年,总督瑞麟将方耀治理潮惠政绩呈奏,使方耀受到黄马褂的赏赐。九年,中法战争爆发,方耀奉旨赴钦州,以海防全军翼长升任为水师提督,驻虎门。一到任,方耀即与督抚诸大僚共商策略,筹备防务,将威远上下横档各炮台,改制成新式炮械,并亲巡港汊,绘成图说,分遣各部。他治军严谨,慷慨明敏,善于用人。中法谅山战役之后,法军图谋由粤内侵,见虎门珠江口至钦廉一带防备森严,遂转攻福建。清廷曾派少保彭玉麟抵粤视察。彭玉麟返京后不禁赞道:“粤有方耀在,可高枕也。”光绪十七年(1891年)夏,方耀在往江浦行军途中中暑昏倒,于七月七日卒于任上。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