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宋代南宋名宦王大宝

    来源:《潮汕先民与先贤》    作者:黄赞发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明郭裴《粤大记》将王大宝与冯元、余靖、崔与之、李昴英、郭阊列为宋代岭南六先生,赞叹六先生“真五岭间气之钟灵,百代士林之仪表”。可见有宋一代,王大宝不仅是潮州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岭南首屈一指的人物。《宋史》将他与刘珙、范成大等直臣并列立传,其传记长达1300多字。他出生于绍圣元年(1094年),卒于乾道六年(1170年),字元龟,潮州海阳县登瀛汤头村(今潮安县归湖镇神前村)人。其先祖为福建温陵(今泉州)人。王大宝卒后赠大中大夫谥号,御葬于神前山南。
  王大宝自幼聪敏颖悟,才气过人。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经》,于政和年间被选人太学攻读。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他在会试中深得主考官的赏识,以第一名呈报。恰好当时宋高宗驾幸维扬(今扬州),故殿试时,高宗将会试第二名的维扬人李易擢于榜首,王大宝屈居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一位榜眼。这是宋高宗即位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称“龙飞榜”。王大宝对此事既感荣耀,又不无遗憾,故有诗云:“对策丹墀中上游,天颜抚谕逊龙头。”
  及第之后,王大宝被授以南雄州(今广东南雄)教授,但所得俸禄连自己也养不起,百日后即辞官不干。过了数年,王大宝先后于绍兴元年(1131年)授枢密院计议,五年(1135年)授皇宫教授,八年(1138年)派遣监登闻鼓院(专司收受臣民向皇上谏议或申诉冤抑的朝外机构)、主管台州(今浙江台州市)崇道观。此后好几年一直闲居家中。在那世人多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年代里,王大宝安于赋闲,确是一位淡薄名利的贤人。
  绍兴十六年(1146年),王大宝被任命为连州知州,三年后上京接受考课。他早已体恤民苦,即趁机上书奏称,广南路连、英、循、惠、新、恩等六州户口稀少,商贸很不发达,应诏各小州裁减每月所纳“免行钱”。所谓“免行钱”,乃是朝廷的市易司和各州市易务到各地贩卖货物向民众按月收取的额外税费。王大宝的奏疏获高宗叹赏,乃命广南漕司予以减免。六州民众因而减轻了不少负担。此后,他调知袁州(今江西宜春),曾向皇上进所著《诗、书、易解》。高宗阅后,对宰相说:“大宝留意经术,其书甚可采。可以内除。”就是说,大宝可调入京任职。为此,他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他目睹各级官吏利用“月椿钱”、“折帛钱”等赋税,向江南百姓横征暴敛的情况,奏请“委监司核月椿为定制,减折帛惠小民”。接着,王大宝先后被授为敷文阁直学士、温州知州、福建路提点刑狱、广东提点刑狱。这期间,王大宝又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福建漳州的葵冈,林茂岭峻,山道难行,盗贼得以设伏拦劫。他亲自捐钱30万,砍伐了杂树,铺设了10多里长的石道,使行人称便,来往也较安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锐意于革弊兴利,为岳飞、赵鼎平冤,并召回了张浚,王大宝也因而被授为礼部侍郎。王大宝履任伊始,即向孝宗进言“先明国是,而行之以果断”。劝告孝宗不要在和战问题上再犹豫不决。王大宝的话深得孝宗旨意,不久被授为右谏议大夫,接着又兼孝宗侍讲。
  作为谏议直臣,王大宝是当之无愧的。他敢于直言,不避权贵,不赦佞臣,先后奏劾、罢免了新任潭州知州刘章、南雄州知州廖迟;广西提点刑狱方师尹、福建转运副使樊光远、观文殿大学士致仕沈该、观文殿学士提举汀州太平兴国宫朱倬、左通议大夫参知政事汪澈、川陕宣谕使工之望等官员,一时朝野为之震动。朝中奸佞,都心惊肉跳地称他为“王老虎”。孝宗即位第二年,改元隆兴。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王大宝受命与侍御史兼侍讲王十朋,右正言监察御史陈良翰、阎安中等草拟三省六部等处合并事宜。合并方案拟出后,宋孝宗即据以诏示各处,限以十日为期开列出应合并、裁减官吏名单,申报尚书省。虽因此人言汹汹,使大宅难安于位,但百司人员终得以精简。
  王大宝最为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的力主抗金,力赞北伐,收复失地。他同情赵鼎,支持张浚。在赵、张深受迫害之际,仍交往不辍,置奸人陷害于不顾,确是鲠直硬骨。
  南宋建立后数十年间,只知向金国奉表称臣,积弱已深。孝宗即位,也软弱无能,虽一度重用主战派,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但也一直举棋不定。针对这种情况,王大宝一任礼部侍郎,即上书直陈:“太上传丕基于陛下,四方日俟恢复,国论未定,众志未孚。愿陛下果断,则无不济。”极力促使孝宗下定抗金决心,排除媾和之论,图谋恢复,以不负众望。其时,张浚在江北设立都督府,加紧北伐准备。孝宗以参知政事汪澈督军荆、襄,策应北伐之师。汪澈指挥不力,致其部属败失唐、邓两州,更坐视方城(今河南汝南县境)败绩,大伤北伐锐气。此时,王大宝己任谏议大夫,出于强烈责任心,他上疏弹劾汪澈“坐视孤军堕敌计”,请孝宗将其“罢黜”。汪澈由此被免去参知政事之职,但仍为资政殿学士。王大宝再次上疏弹劾,终使汪澈贬谪台州。这充分表现了王大宝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此后,宋军在张浚的指挥下,曾收复宿州,杀敌数千,中原为之振奋。但不久宋军兵败符离,抗金形势又急剧逆转。主和派纷纷攻击张浚。在此危急之秋,王大宝立即向孝宗进言:“危疑之际,非果断持重,何以息横议。”使孝宗又一度坚定了信念,仍以张浚为枢密使、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还提升张浚为右丞相。
  然而,在主和派的活动下,孝宗抗金的决心最终还是动摇了。秦桧余党汤思退于隆兴元年七月被擢升为右丞相,十二月又被擢升为左丞相。汤思退派人暗中与金国联系,指使党羽攻击张浚“费国不赀”,并议罢都督府,与金媾和。在这民族危难关头,王大宝再次挺身而出,接连上了三道奏章,痛切陈言:“今国事莫大于恢复,莫仇于金敌,莫难于攻守,莫审于用人。宰相以财计之,军储虚,符离师溃,名额不除,意在核军籍,减月给。臣恐不惟边鄙之忧,而患起萧墙矣。”真如《宋史》其本传所赞:“逮斥权奸,了无顾忌。”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孝宗听信媾和主张,都督府和边防相继撤消,张浚被罢职,王大宝也辞去谏议大夫之职,但又被任为兵部侍郎。起居郎胡铨奏说:“近日王十朋、王大宝相继引去,非国之福。”孝宗说:“十朋力自引去,朕留之不能得;大宝论汤思退太早,令为兵部侍郎,岂容复听去。”看来,孝宗是不愿让王大宝辞官不干的,但当王大宝再次上书引病辞官时,还是得到批准了。据此后胡铨为他写的墓铭所述,他与胡铨分手时,“相对泫然”,说:你从此孤立了。乾道元年(1165年)五月,王大宝被召为礼部尚书,与名臣王十朋齐名,人称“二王”。但不久又受到右正言程叔达两次弹劾,未及两个月,再次被罢官。此后回到潮州家中,再未出仕。王大宝身受亡国之痛,心存恢复故土之志,直至临终还在为收复失地之遥遥无期而慨叹。只可惜为权奸所抑,终生郁郁不得如愿。他逝后,王十朋写了篇《祭潮州王尚书文》,说他“身虽可屈,肠不减刚,归老于家,天相寿康,名德益尊,如曲江张,如余襄公,如日南姜。盍归乎来,弼谐赞襄。”王十朋是状元出身的名臣,他将王:大宝与岭南名臣张九龄、余靖等相提并论,可见其推重之情,也可见王大宝声望之高。
  此外,王大宝重义气,不怕被牵连的高尚品德,也十分难得。绍兴年问,主战派首领前宰相赵鼎受秦桧迫害,谪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抵潮住了五年。其时王大宝正闲处家中,遂与赵鼎交游,从讲《论语》。赵鼎称赞他:“文章学识,直谅劲正,廷臣无出右者。”并赞叹说:“吾居此,平时所荐无一至者,君独肯从吾游,过远矣!”梅州刺史邱君与不满朝政,辞官归隐潮州,王大宝有诗赋
  赠:
  北山有移丈,抽簪不如君::
  庭兰洁晨膳,岩桂流夕芬、
  道义齐高岳,功名薄浮云:
  林间多鸾鹤,忘机可以群,
  高度赞誉邱君与鄙薄功名利禄,果决归隐;既能晨起侍膳,以尽孝道,又得以晚节自持,清名远传;道义如山高,富贵如浮云;与世无争,闲如鸾鹤。王大宝知连州时,张浚也于绍兴十六年谪居连州。当张浚供奉不及,生活有困难时,王大宝以经制钱接济他。张浚不安地问他:“如累君何?”大宝慨然回答:“得丧,命也!”张浚为之叹息,遂命其子张拭跟王大宝问学。张拭后来与朱熹、吕祖谦并称理学三大师,王大宝之教诲,不无获益。王大宝知袁州时,抗战派沈清臣因攻击和议,触怒秦桧,贬谪沅州,路过袁州,王大宝留居数日。僚属劝王大宝不要因此得罪秦桧,他但笑不答,真可谓铮铮铁骨,义薄云天。
  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他著述颇丰,计有《周易证义》十卷,《谏垣奏议》六卷,《毛诗国风证义》六卷,《经筵讲义》二卷,《遗文》十五卷,还有《诗解》、《书解》、《易解》。惜今俱不存,仅有若干诗文,散见于《永乐大典》和《广东文征》等书中。现存遗文有《韩木赞》、《清水阁记》、《放生池记》等三篇。
  王大宝在潮州前八贤中,应是名列首位的。其原因固然有其考取榜眼的殊荣,有其累官礼部尚书的高位,而更在于有其疾恶如仇的凛然正气。这正如郭荣《粤大记》中所说:“冯章靖之儒雅,余襄公之勋业,王礼书(指王大宝)之谠奏,崔清献之德望,李忠简之直节,郭正言之廉介,俨然与中朝豪杰抗衡,岂但标岭海之芳躅乎!”近人吴道镕在《广东文征》中指出“盖吾粤宋南渡后,高、孝两朝人物,当以大宝为首屈一指,不止潮州八贤之冠也”。这一结论,当可无庸置疑。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