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宋代勤政爱民的知州刘允

    来源:《潮汕历代先民与先贤》    作者:黄赞发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刘允,是北宋海阳县东津(今潮安县意溪镇)人,字厚中。刘允从小勤读经史,聪慧过人。他曾四次被推荐参加礼试,并于绍圣四年(1097)年考中进士。登第后,历任循州户曹、程乡知县、化州知州、桂州知州。人称刘知州。
  刘允从政的一个特点是,勤于政事,屡革弊政,体察民情,关心民瘼,多方减轻民众负担。初任循州(治所在今龙川)主管民户属吏的户曹,他到任后,发觉官仓中积弊严重。官府巧立名目,向百姓横征暴敛。他坚决采取措施,严禁向百姓多收各种附加的“横费”,明确规定只准许收取正常费,将多年积弊予以革除。循州州守不爱众恤民,对士卒更是役使无度,以至连例休日也驱使士卒为其采伐木材,致士卒疲苦,“哗聚谋变”。刘允闻知,毅然前往劝解,平息了一触即发的事态。
  不久,刘允改任程乡(今梅县)知县。他到任时,恰逢天下大旱,赤地千里,农作物失收。对此,州府熟视无睹,一味照常催租逼赋。刘允挺身而出,为民请命,力争免租减赋。这时,朝廷派遣使者南下,察访各地情况,刘允趁机写奏本,“具丰歉状人奏”,使朝廷了解程乡受灾的真实情况,特豁免了程乡灾民的租赋。
  依照税费惯例,各地民众必须逐年输纳供给军队的“军衣布”,折合为钱币,每户年需上缴300钱。而当时从官市购买上输朝廷的所谓“贡布”,却价值1200钱。为此,漕使传檄所属州县一律按“贡布”的官市价“令民折纳”。这无疑将增加民众的数倍负担。刘允深知民众不堪如此重负。为了程乡民众的利益,他断然拒绝执行漕使的指令,并义无反顾地说:“使者怒,不过逐令耳!”就是说,如果漕使为此而发怒,不过是把我革职,将我赶走而已。然后,他据理申辩,明确指出:各户按惯例折合价缴纳“军衣布”的钱,是供给军士的,“贡布”按官价购于市是供奉朝廷的,这必当自然而然地
  形成“二价”,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漕使面对如此“梗直爱民”的刘允,毫无办法,最终只得作罢,这就大大地减轻了程乡民众的负担。
  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刘允擢升为化州(治所在今广东化州)知州。化州南濒大海,盛产玳瑁、翡翠。地方官吏经常以内库钱购买这些奇珍异宝敬献上司,往往“所费万计”,然后又转嫁于百姓身上。人民不堪其苦。刘允到任之后,将这种弊端,坚决予以废止。同时,刘允着手处理历年积案,10天之内,妥善地清理了决宿案共百余宗。如,化州所属吴川县,有部分盐民,为防身而蓄备“戎器”,被诬为强盗,进了牢狱。吴川县已定了案。此案上报化州,刘允进行了认真审理,“辨其诬”,终于使这些无辜盐民获得伸雪、开释,“全活五十余人”。
  明代林大钦在《潮州八贤论》一文中,称道刘允“岁有凶歉,免民租,辨冤狱”。可见,刘允关心民众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善于平反冤狱,这些功德善举,早就传颂于民间。政和五年(1115年),刘允转任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直到宣和元年(1119年)春卸任回乡。此后又先后被委任为新、循二州知州,但都没有赴任而终老于家。宣和七年(1125年)农历四月初一日中夜,刘允离开人世。临终时,他亲笔写下遗训,嘱咐儿孙辈勤俭持家,忠厚待人,还特别强调丧葬不可效法于愚俗。去世之后,宋高宗赠谥“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
  据东津《刘氏族谱》所载,刘允“胸臆夷旷,于经传注疏,诸史百家,以至天文地志,医卜杂书,靡不赅贯。所著文今存者二百余篇,藏于家”。后人曾萃为《刘厚中文集》,但惜已失佚。其曾孙撰写族谱序就说:“允所存文篇,迭遭煨烬,莫能详述。”唯有《家训》一篇,载诸族谱;篇目可考者,也仅有为许申的《高阳集》所作序,序文也不可得见。此外,刘允尤爱好韩愈的文章,曾于大观初年(1107年),集京、浙、闽、蜀的韩文各种刻本,以及赵德所选旧本,参照石刻本,将韩文订正,然后利用本地昌黎庙的香火钱为经费,刻版印行,成为潮州一地宋椠韩集之始,对潮人学习韩文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允的诗作,在《潮州唐宋元吉光集》(稿本)中,保存有12首。其诗很有特色,流传较广的是《韩山》一绝:
  
  惆怅昌黎去不还,小亭牢落古松间。
  月明夜静神游处,三十二峰江上山。
  
  诗人游赏韩山,见纪念韩愈的小亭,在古松之间显得十分寥落,于是睹景思人,慨叹古圣先贤之不能复返;心想如韩愈有灵而旧地神游,必然流连于江上32峰之间。此诗写得“颇清真而雅丽”。其余各首多是梦游所得。如说其曾梦一境,不是人间,梦中为诗:“刘郎平昔志烟霞,时到云山隐士家。除却松篁芝木外,川原远近遍桃花”;“尽日看山不厌山,白云飞去又飞还。傍人笑指云相似,云本无心我自闲”;“武陵源上雪,片片杂云霞。惟有雪中桃,长开三尺花”。又曾于中秋之夜,“梦游洞府,既寤,作诗八首,纪其事”。《刘氏族谱》也录载了上述诗作。
  刘允的身后是十分荣耀的。其长子刘昉,字方明,于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宣和十年(1128年),试用为太常寺少卿。期间因指谪降金御史刘豫,反对与金国媾和,遭到右谏议大夫何铸的弹劾,以鼓动是非之罪被罢了官。后来重新起用,任荆湖(治所在今长沙)转运副使,而后历知虔州(今江西赣州)、潭州(今湖南长沙)、夔州(今四川奉节),并先后进直秘阁、直徽猷阁、直宝文阁、直龙图阁。故世称刘龙图,刘昉深具乃父遗风。在各地任上,他极力劝课农桑,保护文物。如修诸葛八阵图,杜甫东屯故居。在龙图阁任上,还主管台州崇道观,而后又知潭州,并病卒于潭州任所。
  后人评价刘昉,说他“三帅潭州,一临夔府,遗爱在湖湘”,这确是很好的概括。除治绩外,刘昉尤以编撰儿科医学著作于世获益最大。他在“镇抚之暇,喜方书。”一方面集古贤医论家传秘诀小儿方剂之说;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流传的儿科验方秘方,“兼收并寻”。然后命僚属王历和进士王湜编成40卷,题为《幼幼新书》。但此书编至38卷时,刘昉病逝。幸得其继任漕使楼寿接续了最后2卷的编撰工作,并为全书作《跋》,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付梓发行。此书现存有明人墨书真本和万历重刊本。全书共百数十万字,是我国第一部儿科医学巨著。它集北宋以前儿科医学之大成,是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向来深受中外医学界所重视。
  刘允的二子刘景,也颇有建树,还任过台湾的台南、高雄二州知州。刘允的孙子浯、渭、汶、滋、济、瀚、泽、洛、潢、圣等都“以儒业显”,足称“仕宦世家”。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