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宋代概述

    来源:《潮汕历代先民与先贤》    作者:黄赞发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如所周知,潮州自北宋就有“海滨邹鲁”的美称。那是由陈尧佐的一首诗传开的。宋真宗咸平年间,陈尧佐任潮州通判,为送已及第的王生归潮,有感于“从此方舆载人物”而以“海滨邹鲁”盛赞潮州。陈尧佐后来登上相座,位尊言重,他的诗句自然也就广被引用了。
  事实上,由于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最迟在北宋已由江西、福建扩展至潮州,使韩江三角洲得到较好开发,并后来居上,在全国进入领先地位。而且,手工业、商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如陶瓷制造就达到历史高峰。盐业、织造业也很发达。人口蕃衍迅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潮郡州县长吏有意识地利用“韩文公”这面旗帜,大抓儒学文教事业,从而使僻处东南海隅的潮州,获得“海滨邹鲁”的美誉,也应是名至实归的了。
  首先,潮州各地学校大量增加。北宋年间,潮州办了两所书院,加上郡学,州级学校共有三所。县级学校也有揭阳、海阳、潮阳三所。同时还有大批私学和家塾。广大农村还办了不少“冬学”、“蒙学”。由于潮州官民的重视,办学经费也较有保证、学校的廪田、学产为数不少,每年的租金收入颇为可观。由于地方官吏的劝读,好学风气颇盛,就如王大宝答宋孝宗所问:“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一批优秀人才也脱颖而出。如陈尧佐对潮民优秀者劝以学,奖引了林从周、许申、黄程等潮地知名人物。
  其次,参加科举考试人数增长很快,数量惊人。特别是南宋,由于参加解试(州试也称解试)人数猛增,以至试场无法容纳,贡院一扩再扩,最后迁至北廓城外,广辟巨院,开东、西、南三大门。据《三阳志辑稿》所载,到绍定戊子科(1228年)已增至6600人,淳枯庚戌科(1250年)竟超过1万人。这一记载不一定准确,但潮州一地儒学教育,至南宋确已发展到高峰。其普及面之广,是广东其他各州郡难以比拟的。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一大批科第仕宦的出现。其中,部分名望较高,对政局产生过一定影响,部分潜心著述,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周硕勋《潮州府志》所列,南宋一代,潮州府进士及第者共172人,另有乡贡9人,荐辟10人。世称“潮州前七贤”,就是有宋一代的七位先贤。加上唐代的赵德,则称“潮州前八贤”。在“八贤”中,除唐赵德,和宋处士吴复古外,其余许申、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等6人均是科举人物。对这人们长期津津乐道的宋代七贤,吴复古、刘允、王大宝作较详细评述外,其余四人下面先作简介:
  许申,字维之。先世居泉州,迁住潮之韩山麓,成为海阳县人。咸平年间,陈尧佐任潮州通判,许申以一布衣之士求见,深得陈尧佐的赏识。至大中祥符初年,“举贤良”。三年(1010年),真宗东封,献赋数百人,召试三人,许申是其中之一。学士院评判结果,“擢申第一”。为此,许申被授以将仕郎秘书省校书,接着出京任邺县知县。天禧初年(1017年),迁知韶州,接着又移吉、柳、建三州。再迁广西提点刑狱。景枯二年(1035年),以度支判官工部郎中任江南东路转运使,兼管江西,湖南诸路。许申在各任职上,注重地方建设,兴办公益事业,关心农业生产,体恤民情,革除弊政。任三司度支判官掌管铸钱,为解决铜料缺乏问题,曾建议采用以药物去除铜中杂质,并改用铜三铁六的铸钱法。此法省费厚利,在京师得到采用,博得朝庭褒扬。不久转任于湖南,后又任广东转运使。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许申返京任刑部郎中,故世称许郎中。许申极力推荐老朋友林从周的女婿余靖,并代呈余靖《撰修三史奏议》,使余靖擢进秘书监,受知于仁宗,最后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知谏院,世称“庆历四谏官”。欧阳修曾说,岭南名臣,唐有张九龄,宋有余靖。许中伯乐之功不可没。熙宁年间,神宗推行王安石新法,许申上书陈新法弊端,有违旨意,被免去官职。许申为人,“姿字轩特,识见通敏,读书一经目,终身不忘”。他的文章“渊洽温润,切朋端正,根于所善”。著有《高阳集》。他的曾孙许珏,官至广南西路兵马都监,娶宋太宗的曾孙女德安郡主。其宅第“许驸马府”抵今尚留存于潮州城中。
  林巽,字巽之,海阳(今潮安)人。天圣年间(1023—103]年),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参加“制举”考试。因对策鲠切,有忤权贵,主司不敢录取。庆历年间(1041—1048年),林巽赴京将自己议沦国事的政见投入当朝的论事箱中。宋仁宗“鉴而异之”,认为是个很有政见,又很有胆识之士,授予徐州仪曹(礼部郎官)。林巽不屑就职,毅然南归读书,潜心钻研《周易》。他撰写了八篇文章:《卦元》、《卦经》、《卦纬》、《丛辞》、《起律》、《吹管》、《范余》、《叙和》,总名为《易范》,人称草范先生。其著作还有《礼乐书》,《林巽之文集》等,惜均已失传。
  卢侗,字元伯,号方斋。先世居河北涿县范阳。10世纪初徙居福建莆田九龙江。卢侗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生于九龙江。20岁开始游学四方。翌年负笈冠陇(今属澄海上华),遂立籍为潮人。卢侗博通经史,事亲至孝,五应乡试,于皇祜五年(1053年)举贤良方正,授为本州长史。至嘉祜年间(1056—1063)为余靖、蔡襄所荐,任惠州归善(今惠阳)主簿。余靖时任工部尚书,知广州。不久,卢侗到广州,辅助余靖。英宗治平初年(1064年)应召策对,因才学过人,受到英宗的赏识,擢任国子监直讲。在中书省组织校勘荀扬书时,卢侗为校勘官。后曾奉旨巡察川、陕、淮、浙等地。所到之处,关心民瘼,减轻徭役赋税,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神宗熙宁初(1068年),卢侗曾任柳州、循州(今龙川)郡守。后返京任秘书省事,兼右正言。王安石行新法,卢侗有不同看法,更不愿与宦官宠臣邓绾、吕惠卿同流合污,于熙宁九年(1076年)疏请归田,终以太子中舍人致仕。回乡后在冠陇东面的神山畔跃龙潭结庐潜研易学,并自训释。还曾结庐潮州西湖山,每天与诸生论易;在城中设馆授课郡中子弟。并曾捐资修复被洪水溃决的堤防,筑涵沟引水汇集冠陇大潭,出上窖,人韩江。民称中舍潭,卒后谥文肃。
  张夔,字伯举,号致尧。其先祖张道宗是唐僖宗时殿前正将,后任瀛州刺史,择地龙眼城都(今属澄海十五乡镇)而立籍为海阳县人。张夔是张道宗的第九世孙,故族人向有“唐正将,宋名贤”之说。张夔是个大器晚成者。他于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成进士,时年已50。至70归田,90正寝。登第后,初任茂名知县,有一犯法豪绅买通其属吏向他行贿,他不徇私,为民辨冤,按律将豪绅定罪,并将有关属吏革职。该豪绅散布流言中伤他,使他见疑于太守,以至拘捕其属吏讯问。张夔带上案卷,面见太守明辩,并交还委任状辞职,使太守“悟勉留之”,并向朝廷推荐说:“南中清介,惟夔一人。”朝廷为此特下诏嘉勉,擢升为廉州(今广西合浦)通判。廉州盛产沉香、黄金,大凡为官一任,都满载而归。张夔却洁身自好,分毫不取。廉州山寇为害严重,张夔不事剿伐,而檄谕抚慰,使山寇投戈归农,一时治境安宁。后张夔任新州(今广东新兴)知州,更大力兴学育才。他每得闲暇,即为诸生徒执经答疑,使“他郡习者,闻风趋至”。他还自捐己俸,刻行《四书》、《五经》,“以颁民间子弟”。与此同时,他大兴水利,筑陂蓄水,灌溉农田,受益千余亩。人称“张侯陂”。由于他一生以清节闻知于天下,使高宗皇帝不禁为之动心,曾书其名于屏风上,说:“南有张夔,北有周昕,朕无忧矣。,’并赐以“名著南大”匾额。张夔对子女要求严格。其子张昌裔任广西容州通判,他特意寄诗告戒:“好等名节重丘山。”他70岁致仕,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寿终,著作有《录隐集》。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