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灿烂夺目的文化艺术

    来源:潮汕风采文丛第6卷    作者: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秦汉以前,潮汕是古越居民繁衍之地。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下,给潮汕地区带来了新鲜的中原文化。唐宋以后,各个时期均涌现出一批名贤和文史著作,成为潮汕历史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唐代以前,潮州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基础,早在三国时期,揭阳人吴砀举孝廉。可见潮人以文进仕,由来已久。唐代海阳人赵德,又中了进士,成为潮人一代封建文化的代表人物,而大颠和尚写经逾千卷,且为心经作注,实为唐代潮人撰作之冠首。但相对中原地区说,那时整个潮汕的文化比较落后,正处在孕育期。唐代以后,常兖,韩愈、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陈尧佐、周敦颐、赵鼎、朱熹等公卿重臣,先后莅潮,对潮州的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韩愈任潮州刺史时,起用地方进士赵德,置办乡校,使兴学树人之风,薪传火接,绵延不断。
   “潮州八贤”和“潮州后七贤”到了宋代,潮州的经济、文化开始崛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时,出现了宋真宗召试第一、敢于揭发时弊的许申;一向清介的张夔;为民请命奏免灾赋、辨明冤狱的刘允;拜官不就、策忤权贵的林巽;疏请收复华北失地的王大宝;事亲至孝、乡评所推的卢侗;志趣超逸为东坡所厚的吴复古。后人把以上七人称为潮州“前七贤”;连同被韩愈器重的赵德合称为:“潮州八贤”。
  明代,潮州人文鼎盛,人才辈出,是潮汕文化历史的高峰期,仅是嘉靖年间,在潮州西湖“雁塔题名”的突出知识分子就有115人,其中有状元、进士、会元,也有任按察使、知州、御史、巡按等职务的朝廷命官。特别是出现了三任兵部尚书、“文盖天下,武把三关”、“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抗御外敌,边功显赫的“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后人把他与罗万杰、林大钦、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萧端蒙等一代名贤合称为“潮州后七贤”。
  历史上潮籍先贤创作了大批著作,据《潮州志》记载仅收入《广东通志》的潮人遗墨就有124种,其中各种诗文集69部,另外,还有地方志63种。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我们在《潮州志》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至1850年>出版的《潮州耆旧集》中,还可以看到部分诗文。《潮州耆旧集》中收集子潮阳李龄、萧龙、萧与成、萧端蒙、林大春、周光镐,揭阳薛侃、郭之奇、潮安林大钦、陈一松、林熙春,澄海翁万达、王天性、唐伯元、谢元汴,惠来谢正蒙,饶平薛雍等20多家明代潮汕名人的撰述,共37卷,637篇。其中仅翁万达的《东涯集》就有5卷103篇。这部著作集中了明代潮汕名人的散文、政论奏疏、诗词。其中不少是思想性、艺术性都有很高造诣的佳作,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清代的潮汕文化,有着很大的发展,潮属各县文人学士的各种文史和学术研究著作极其丰富,在《潮州志》中存有目录的,就有170多部,反映出潮汕知识分子的才华和地方历史文化风貌。
   “潮为要郡,代有名贤”。历代先贤忧国忧民,拓智启蒙的言行,必能激励后学勇敢地挑起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但。
  
  二、饮誉中外的潮剧和潮卅音乐
  
  潮剧是我市主要的地方剧种,影响遍及闽粤两省、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也是我省四大剧种之一。
   “一曲宋元遗韵在”(老舍诗句)。潮剧是由宋元南戏化而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开始以中州正音演唱,故称正音戏,或正宇戏。明清时期,称为潮音戏、白字戏。潮剧戏谚云:“正字母生白字仔”。清末民初仍有“半夜反”的演出,即上半夜用正音演唱,下半夜始用潮音演唱。以后渐渐与地方演唱艺术融合,发展成为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潮剧。
  在潮剧的鼎盛时期,潮汕戏班凡400余班,几乎一乡一班。在华侨聚居的泰京曼谷,也有潮剧戏班200余班。可见人民群众对潮剧的喜爱。潮剧剧目十分丰富,解放后发现的传统潮剧剧目达5000个以上,有剧本的1500多个。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戏曲艺术和艺人的生活,先后成立潮剧改进会和粤东戏改会,实行“改戏、改人、改制”;以后又专门开办戏曲学校,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不断给潮剧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得以新生和发展。
   1956年成立广东潮剧团,1958年10月扩建为广东潮剧院。1978年初恢复建制。广东潮剧院的成立,集当时“六人班”的艺术精华,使散珠成串,相得益彰,在艺术上出人出戏,使潮剧艺术攀上了历史的高峰。
  建国后,潮剧院曾数度进京,并到沪杭、香港、东南亚等地演出,潮音远播,博得了潮籍观众的欢迎,也赢得了非潮籍观众的喜爱。潮剧的配曲细腻和谐,优美动听,是比较活泼轻松的曲种。在角色行当上,潮剧以其“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而知名,因而在国内外赢得了“南国鲜花”的美誉。
  当然,一切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潮剧艺术也不例外。潮剧只有面向现实,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永葆青春,适应时代的要求。
  潮州音乐“潮州音乐有宗风,流畅中和听不同,曲调宋元应有自,浪淘沙又小桃红。”(赵朴初诗)潮州音乐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具有独特的地方格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独树一帜的乐苑奇葩。
  在漫长的岁月中,潮州音乐与中原古乐遗响互相渗透,并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的音乐,兼收并蓄,不断演变发展成为现在这样一套丰富多采、自成体系的音乐艺术。按其传统演奏形式,分为锣鼓乐、弦丝乐、细乐、笛套古乐和庙堂音乐等5种。二四谱、活五调、轻重六、快慢板,运弓使指,弹抓拉打,节拍变化,韵味无穷,蜚声载誉,令人神往。弦诗曲牌,数量众多,至少有千首以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库存“文革”前的潮州音乐录音曲目,就有112首,均是我市潮乐艺人在国内、省内历次音乐会演奏中的优秀曲目和部分参加国际比赛获奖的实况录音。
  潮州音乐流行的地区很广,除潮汕各县外,闽南、台湾、港澳以至东南亚一带潮人侨居之地,均常有潮乐演奏。国内一些音乐院校和演出团体,以至日本、西德、美国、加拿大等国,常有学者专家前来潮汕会乐和采风。
  
  三、群众文化生活别具风采
  
  潮汕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丰富多采,特别是逢年过节,热闹非常,除请潮剧班演大戏外,还有大锣鼓、涂戏、纸影戏和民间舞蹈,以及斗畲歌、唱潮州歌册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有
  潮州歌册是潮汕地区、闽南地区用方言说唱的民间通俗文艺形式之一。旧歌册的题材多数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奇,大凡潮剧传统剧目,大多已有潮州歌册唱本。解放初期,仅潮州李万利的木刻本就有5、6百种之多。这些题材,大部分表现了爱国思想、民族气节、清官忠将、惩恶扬善、家庭伦理、爱情恩怨等故事,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也有一部分是表现愚忠愚孝、因果报应、封建谜信的。建国后,新文艺工作者以现代题材,创作了大批新歌册。
  潮州歌册一般为七字句,每四句为一组,一、二、四句押韵。随着情节内容需要,有时也变化为四字句,三三四字句,或其它句式。在间里深巷、庭院厅堂,由妇女一人朗唱,听者也多为妇女,并且边作手工,边听朗唱。这一文艺形式很受老一辈妇女欢迎。解放后,有些文艺演出团体把它搬上舞台,加以音乐伴奏,发展为潮州歌册表演唱。
  民间舞蹈潮汕地区最有特色的当首推“英歌舞”明代传承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舞者两手各执一长尺许的木棒,舞时两棒相击,节奏鲜明,并扮演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动作勇猛刚劲,表演程式复杂,舞姿丰富多采,图形变化无穷。还吸收了武术套路,融化了戏曲艺术的表演手法。以上称为“前棚”。英歌”后棚”是“扮戏出”,如《桃花过渡》、《周不错》等等,普宁县南山英歌队1956年曾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舞蹈表演。潮阳县西岐英歌队1987年2月在首届汕头迎春联欢节《万众同乐》文艺晚会献技,受到海内外嘉宾的好评。同年12月参加广东省首届欢乐节,队伍整齐,动作刚劲,富有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应全国舞蹈院校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比赛委员会的邀请,潮阳县永丰英歌队于1988年8月1日赴京,为中国舞“桃李杯”赛开幕式作精彩表演。同时,应北京天坛公园的邀请,永丰英歌队还于8月7日晚在祈年殿为“国际旅游年‘龙腾虎跃’消夏晚会”献演,他们的精彩表演轰动京华同年10月他们又参加了广东省第二届欢乐节的表演。
  在民间舞蹈中,澄海县的动物舞蹈也别具一格,如蜈蚣舞(1936年曾到香港演出)、鳌鱼舞、双咬鹅舞、虎舞等。饶平县的打布马。惠东县的舞九鳄、南澳县的车鼓舞、揭阳县的烧龙等,也各有特色。
  潮州大锣鼓这是一种以打击乐为主并配以管弦乐的合奏形式。除大鼓外,铜乐器常用斗锣、深波、钦仔、大钹、小钹和苏锣等。传统曲目有18套,分文武两种,如《抛网捕鱼》、《掷钗》、《封相》等,常用于喜庆、盛会、游行等大场面,是旧时农村群众集体文娱活动的一种普遍的形式,几乎每村都有锣鼓班,有的甚至一村几班。每逢盛大节日游行,配以标队、涂戏,鼓乐喧天,气势雄伟。解放后,有的演出团体采用配器手法,揉进了一些西洋乐器,把它搬上舞台,使潮州大锣鼓焕发出时代的气息。1957年9月,我市林运喜等7人组成的民乐小组,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了《抛网捕鱼》、《画眉跳梁》、《粉蝶采花》等潮州大锣鼓曲目,引起了中外瞩目,并赢得了金质奖章此外,潮州还有小锣鼓、笛套大锣鼓、苏锣鼓等民乐形式,分别以轻快、明朗和高亢而各具特色。
  
  四、工艺美术巧夺天工
  
  潮汕工艺美术,品种繁多,技艺精巧,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最具艺术特色和欣赏价值的有:
  潮汕抽纱是在一块质地优良的布料上,按图案花纹,先抽去经线或纬线,然后运用传统的垫绣、托地绣、挽窗等工艺和几十种细腻纤巧的针法,用五颜六色的彩线精绣而成。抽纱既有欣赏价值,也有实用价值,甚得海内外人士的欢迎。每年有大宗产品出口,行销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它以构图严谨,疏密有致,针法多变,色彩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其代表作有潮州工艺家林智成的《双凤朝牡丹》等。
  陶瓷潮汕陶瓷业早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高的艺术水平,产品可分为日用配套陶瓷和美术陈设陶瓷。枫溪工艺美术瓷是潮汕陶瓷的典型代表,它以造型美观、精巧玲珑、形态生动逼真而惹人喜爱。1978年曾制作1.3米高、有3层不同的刻花和人物造型的大通花瓶,工艺绝伦,雍容华贵,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朝鲜金日成首相,1981年又生产了瓷雕大花篮,送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
  石雕本雕嵌瓷石雕以花岗岩为主要材料,运用民间通雕、浮雕等不同技法,精雕细镂。大型作品有石柱蟠龙、照壁麒麟,狮象鹤鹿、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而牛绳、蟹篓为石雕工艺品的绝招,金漆木雕是民间雕刻艺术的一颗熠熠明珠,它以质地坚韧、不易变形、不生虫蛀的樟木为原料,采用通雕、圆雕、浮雕、锯通等手法,经造型、修饰髹漆,贴金而成。作品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代表作有潮州工艺家陈舜羌的《大龙虾蟹笼》等。汕头木雕厂为广州东方宾馆创制的巨型挂屏《大观园欢元宵》长12米,宽4.5米,厚25厘米,分四层通雕,有10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被誉为潮汕金木雕的一朵绚丽新葩。嵌瓷,是国内稀有的特种工艺,俗称“贴侥”,用各种色彩晶莹的陶瓷片作原料,有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的特点,作为祠堂、庙宇的装饰,人物花卉,飞禽走兽,莫不栩栩如生。以上三种工艺艺术,为潮汕古建筑的三大特色。
  此外,还有别具一格的潮汕纱灯、奇特的“瓶内画”富有乡土韵味的香包、珠光宝气的珠绣、色彩鲜艳的麦杆画、羽毛贴画和古朴天真的泥塑等等,真是璀璨夺目,美不胜收。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