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爱国爱乡的华侨史实

    来源:潮汕风采文丛·汕头史话    作者: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潮汕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就已漂洋过海、远航国外了。
  唐宋时期,潮汕地区也已有出海谋生的人。至明清时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百年间,由于政治腐败,内乱频生,经济贫困,加上连年天灾,民不聊生,人民群众希望摆脱水深火热的艰难生活,内地人往往外出逃荒,而沿海一带,就只好漂洋过海,另找立足安身之地了。不少潮汕人为生活所迫或不堪于社会政治的混乱局面,不得不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出国谋生,“过番讨赚食”。当时有民谣唱道;“无可奈何炊甜棵”,“背个包裹过暹罗”,这是当时潮汕人民的悲惨写照,充分反映了当时贫苦人民被迫远走异域、寄人篱下的心情。
  
  一、潮汕侨乡的形成
  
  潮汕人出洋谋生百多年前,汕头还未开埠,出洋的人大多是带着浴布,提着“市篮”,里面装些路上必需品和一点食物,从澄海县樟林港乘“红头船”到海外谋求生计。
   1861年,汕头正式开埠,后外国轮船开始自由出入汕头海面,英国人、荷兰人在汕头设立了“德记”和“元兴”二个买卖华工的洋行(汕头的“德记前”和“元兴巷”地名,就是那时沿用下来的),帝国主义列强在汕头掳掠“猪仔”的活动,肆无忌惮,给潮汕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史料的不完全记载,1852年到1858年这6年间,从南澳和妈屿出国的华工“猪仔”达4万多人,而仅在妈屿一地,就有8000多名“猪仔”因饥寒交迫,疾病失治而死亡。
   “德记”和“元兴”这两家洋行开业后,1876年到1898年,从汕头出国往东南亚以及美洲等地的华工达150多万人,他们在被称为“海上浮动地狱”的船上受尽折磨,死亡率高达45%。幸免于难者也大多被带到异国开发矿山,种植橡胶,干繁重低贱而又危险的工作,遭受非人的待遇和迫害,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很多人最后回不了故乡,葬身异邦。泰国潮州会馆义山亭有一对楹联:“渡过黑水,吃过苦水,满怀心事付流水;想做座山,无归唐山,终老骨头归义山。”道尽了广大侨胞的辛酸。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掳掠贩卖“猪仔”——契约华工的行径有所收敛了,但它们转而在香港设行,诱使内地居民到香港签约卖身。潮汕地区移民之风日盛,1904年至1935年,从汕头出洋谋生的人数达298万人次。其中约有一半人因思乡或生活不适又返回国内。抗战胜利后到潮汕解放前夕,又有大批的人往南洋谋生。
  在潮汕,“番客”几乎每个城镇、每个乡村都有。随着华侨的增多,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和侨居国的法律变化,出现了华侨(保持中国国籍的人)、外籍华人(已加入侨居国国籍、有一些国家称之为华族)、归侨(出国后又再回国定居)和侨眷在我们潮汕地区比较多的现象,并巳由此而出现了海外侨胞和国内亲属千丝万缕的特殊关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潮汕侨乡
  
  二、侨胞对故土的眷恋
  
  潮籍华人分布情况现在生活在海外的潮籍华人、华裔及其后代有多少人呢?分布在多少国家和地区呢?港、澳又有多少潮汕人呢?这是人们很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海外有600多万潮汕籍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旅居东南亚,尤以泰国为最,约有300多万人。香港、澳门有100多万潮汕籍人。但据最近香港一家报刊估计,潮汕籍人及其后裔在海外的不少于1000万人。同潮汕本土的人口不相上下。由于几年前印支战乱频仍,生活在越南、柬埔寨的潮人纷纷往南、北美洲、欧洲和澳洲等地逃生,潮人从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变成走向全世界,足迹遍五洲。他们长期侨居海外,在居住国勤勤恳恳,艰苦创业,落地生根,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对侨居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旅外潮人对家乡、对故土的眷恋现在,不单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有潮汕人的同乡会等一类地缘性的团体,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旅居南北美洲和欧洲的潮人增多,就连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地,也有潮人的社团组织,如1983年成立的全美潮州同乡会、美国纽约潮州同乡会、加拿大加东、渥太华等地潮州同乡会,1986年5月成立的法国潮州同乡会,1987年成立的澳州潮州同乡会、美国华盛顿潮州同乡会、德州美南潮州同乡会、夏威夷潮州同乡会、加拿大温哥华潮州同乡会等。海外潮人同乡会先后召开了4届国际潮团联谊会。1987年11月,第四届国际潮团联谊会在新加坡举行,参加会议的世界各地潮州同乡会代表总人数达1300多人。联谊会以“敦睦乡谊、发展贸易、弘扬乡邦传统文化”为宗旨,举办“潮州文化研讨会”,邀请各地学者专家共同研究潮州文化。这些社团和活动;密切了旅居世界各国的潮汕人的联系,体现了海外侨胞对故土的感情和思念。
  侨胞念念不忘故土,有着长远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现在在泰国曼谷市郊和内地的一些寺院墓地,还可以看到一种船型的墓葬,侨胞把埋骨灰的墓堆砌成一艘“红头船”,船桅照泰国骨灰墓的形式做成一个尖塔,墓基就是一条船,小的只有l、2尺长,这些早期老死异乡的侨胞,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虽然生不能叶落归根,返回唐山,死也寄望于能乘“红头船”回归故里。
  在东南亚以至欧美的一些地方,潮籍侨胞还办了一些华文教育学校,有的干脆把儿女送回祖国读书,使后代不忘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家乡语言。东南亚一带华侨,逢年过节,生活习俗,至今还保留潮汕家乡的传统。他们曾多次邀请潮剧团前往演出,教戏传艺。远在美国的三蕃市,潮人每逢过春节,大锣鼓、标队上街游行,轰动了当地州府。1987年4月法国潮州同乡会成立一周年时,特邀潮剧著名演员姚璇秋等前往参加演出,他们希望能用这优美的乡音慰籍他们的一颗颗思念故土的心。近年一些侨团,还通过组织旅游和夏令营等形式,把一些华侨后代送回家乡参观游览,学习中华文化,看望家乡亲人。
  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
  
  先辈华侨在海外历尽磨难,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期望祖国独立富强,使他们有坚强的后盾,结束“海外孤儿”的生活。潮籍华侨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在历史上不乏记载。
  支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封建主义,海内外涌现了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孙中山先生就这样说过:“华侨有功革命”。董必武同志也说过:“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侨胞们为了祖国的前途,为了结束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献出生命。潮安籍旅外侨胞许雪秋,就是当时受孙中山先生派遣,回国领导潮汕民主革命运动的风云人物。
  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在抗日战争时期,当祖国面临沦亡的危急关头,为了民族的生存,许多海外华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抵抗日寇侵略。旅泰澄海籍陈慈黉家族,于
  抗战初期,就捐款85万银元,1万包大米,帮助祖国进行反侵略战争。泰国潮州会馆也组织潮州米业平粜公会运粮食到潮汕,使战争初期的粮食不致暴涨。
   “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泰国的潮籍华侨社团立即成立了“暹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和其他侨领陈景川、廖公圃、郑子彬、余子亮等,人,积极发动侨胞抵制日货,组织救国募捐。据统计,从抗战开始至1940年,共筹募捐款600万元,大米1万包,还有大批衣物、药品和车辆。1943年,泰国华侨又成立“反日大同盟”,许多华侨进步青年放弃优裕舒适的生活。纷纷参加抗日救亡团体,回国上前线英勇杀敌,或担任战地救护、运输工作,有的因此而壮烈牺牲。值得人们怀念的是当时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的澄海籍华侨蚁光炎先生,潮汕沦陷时,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为支持祖国抗战,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祖国大地,视察奔走达5个多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前往重庆向国民党政府当局反映海外侨情,提出了“加强抗战,开发西南”的积极建议,并交出个人献金2万元,作为抗战军费,随后他又到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劝导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增强抗战实力,并带头投资10万元,在云南边境兴建一个垦殖场。由于他在泰国积极发动和参加各项爱国运动,影响极大,被日本军国主义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先诱以重利继而威胁,派汉奸劝他不要参加抗日运动,但矢志报国的蚁老不为所动,表现了海外赤子的伟大民族气节。最后,敌人进竟用最卑鄙的手段,派出枪手,于1939年11月21日晚10时半,在泰国曼谷的耀华力路上,一连开了4枪,将他暗杀。是时,旅外侨胞和国内人民纷纷举行悼念仪式,并在泰国挽蒲建堂祭祀。直到现在,每逢他的遇难日,人们还纷纷到这里举行纪念活动,缅怀他的爱国业绩。
  热心家乡建设在旧中国,为了促进潮汕经济的发展,旅外华侨热心建设家乡,投资兴办了各种企业,主要有:交通运输业方面,20世纪初期,旅居印尼的梅县籍侨胞张煜南、张鸿南兄弟,回国时看到家乡通不便,沿海地区和梅县山区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兄弟二人与好友磋商后,提出兴建潮汕铁路的设想和计划,上书清光绪皇帝以及商部,几经周折,集资360万两银子,于1904年8月破土动工,1906年9月竣工,建成全长39公里的潮汕铁路,后来又修筑潮安至意溪支线3.1公里。这是我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创办的铁路,在当时中国自办的200公里铁路线中,占了五分之一另外汕樟轻便铁路、安凰、联通公路汽车运输公司,以及汕头至暹罗、汕头至梅县、揭阳、潮阳等海运和内河航运公司,也都是华侨投资兴办的。工业方面,本世纪初,澄海籍的南祥侨商高绳芝,看到汕头市已有20万人口,但市政建设落后,饮水不洁,照明还用煤油灯,居民生活很不方便,于是投下巨资,办起了自来水公司和电灯公司这两个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对汕头的民族工业起
  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解放前华侨投资的工厂还有冰霜厂、火柴厂、制药厂、罐头厂等企业20家左右。商业服务业方面,全市最大的百货公司、戏院、旅馆、酒家,基本上是华侨独资或合资经营的。房建事业方面,汕头市在20、30年代兴建的楼房4000多幢,其中华侨的产权约有2000多幢,占50%以上。金融业方面,解放前汕头市的银行一度发展至十几家支行或分行,主要业务是华侨的存放款。汕头市的侨批业和钱庄,华侨创设的就有180家左右。据统计,抗战前后由东南亚各埠汇入汕头的信款,每年约5000万至1亿港币。总之,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的汕头,是靠当时华侨经济力量的滋润而加速了它的发展的。市区如此,主要侨乡的普宁、澄海、揭阳、潮阳等县城镇,也莫不如是。
  当家乡遇受自然灾害时,海外华侨闻讯,更是慷慨解囊,赈济灾民。如1922年“八.二”台风海潮袭击潮汕,死亡10万余人,造成极大灾难。乡情切切总相关,旅居各国的潮籍华侨,立即在国外筹集各种救灾物资和款项,由暹罗赈灾代表许少峰专程送到潮汕。韩堤路的“八角亭”(赈灾纪念亭),就是当时为表彰旅泰侨胞关心乡梓、救济灾民而立的。1943年潮汕发生大饥荒后,泰国潮州会馆立即成立了以侨领郑午楼为首的“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募集了白米3000包,迅速运往潮汕故乡,帮助灾民度荒。侨胞对家乡的贡献,对家乡的关心,永远值得家乡人民赞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认真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并在宪法中使这一政策得以明文规定,更加鼓舞了侨胞爱国爱乡的热情。1955年,我市华侨投资公司成立后,潮籍侨胞纷纷前来投资参股,办起了华侨针织厂、果子厂、橡胶厂、彩瓷厂和糖厂等,对建国初期的潮汕经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国内归侨因所谓“海外关系”深受其害,旅外乡亲也备受株连,使侨胞爱国爱乡的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
  自愿捐赠兴办公益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党的各项侨务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尤其是华侨房屋政策和侨胞在家乡的祖墓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唤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使他们感到自己和祖国的命运仍然紧紧连结在一起,他们对祖国的冷漠和隔阂就逐步消除,对家乡的建设也曰益关心。
  这几年来,有成千上万的海外侨胞回家乡探亲旅游。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每年回潮汕探亲旅游、洽谈贸易的侨胞多达15万人次。许多华侨把支援家乡建设视为义不容辞的职责。1978年至1988年全市接受华侨、港澳同胞自愿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的款项共达人民币5.27亿元(不包括李嘉诚先生捐建的汕头大学)。这些捐赠的财物大多用于建学校、医院、敬老院、搞农村水改、修桥铺路等,其中捐资办学的2.3亿元,兴建的中小学校近千所。特别值得大书特书、引以为荣的是李嘉诚先生捐建的汕头大学。几十年来,海内外潮人总是希望在自己的家乡有一所大学,使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潮汕地区更添风采,培养更多现代化建设人材。前几年,旅居香港的李嘉诚先生,看到政策开放以后,国内政治局面逐渐安定,认为在汕头办一所大学的条件已具备了,即慷慨解囊,办起了驰名遐迩的汕头大学,使潮汕人民得以实现多年的夙愿。
  随着汕头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侨务政策的全面落实,华侨爱国爱乡的传统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