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樟林古港与泰国澄海人

    来源:     作者:陈训先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本文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训先先生撰写,刊发于《泰国澄海同乡会成立55周年会刊》上。
  (一)
  今天,每当见到这座兴建于公历一千九百八十七年,由吾潮名士吴南生镌、秦牧著文,巍然耸立于澄海东里的「樟林古港」丰碑时,人们——尤其那些久居海外,每一次回国省亲的亲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数念著「樟林」、「樟林」,这个充满凝聚力量的名字来……。
  樟林,的确是个发人幽思而又催人奋进的名字。前年回故里讲学的饶宗颐教授又一次深情地提到了它。他说在欧洲——大概是法国吧?有友人告诉他,波斯人说「潮樟」来自「小中国」,意为古代「种植樟林」和「出口樟脑」的地方。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向来有所争「疑」。但笔者新近珍得的陈汰余君辑录南宋并续撰至民国初叶的《樟林乡土志略》(抄本)一书,其中「名称由来」条云:“昔时遍地樟木、檬灌成林,故名樟林。”至此,问题的一半由是悉然。但问题的另一半,樟林是不是生产或出口樟脑的地方?惜邑志无载,村俗未闻。但据澄海著名药店达生堂十三代传人王绍高先生识,清代樟脑产地,以福建、江西、湖南、浙江一带为之最,今湖南尚存「樟林市」地名可证。每年九月,新产樟脑陆运至樟林港,由红头船乘季节风运往东南亚再作转口贸易,是吾地出口贸易之大宗。问题终于圆满大白。难怪十九世纪中叶,大英帝国出版的中国地图册上,只绘上「樟林」,「黄芒沟」(今盐鸿鸿沟乡)的地名,却没有澄海的县名,可见这个被译作「小中国」的弹丸之地,却为此久负盛名!
  其实,樟林于隋唐时已有小村浮聚。它与南洋(今澄海莲阳)寨城以外一带海域,是隋大业三年炀帝训练水师,发兵琉球(台湾)的大好基地;宋时渔盐鼎盛,著名的小江盐场使司设立于此;明时是个海防重镇,扼闽粤水陆交通要冲,洪武三年筑石城,设水寨,练水师,固海防。这时,古称“万河”(指没有固定河床)的韩江支流——头冲河和义丰河已伸人其地,形成了两个天然的出海口,故其「河海交汇」,得天独厚的港湾自此逐渐形成。
  樟林港埠是潮人向外移民拓展,对内繁荣经济的起跑点和发祥地。国外学术界认为,潮人较成规模向外迁徙的现象,大概应肇于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前前後後,但在此之前的更漫长古代,其足迹之广,往返之多,也难尽计。这话颇有见地。单就樟林港埠而言,明万历以前已有史乘可考了。由于明清两朝海控甚严,禁驰频繁互替,故樟林港埠的实际起点,仅能殆至清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海疆展复、八年澄海复县之後,人民得返家园,重修石城并移东陇河泊所于石城内,又设右营守备署和海关税馆等机构,自此,樟林的渔业、盐业,尤其是航海业迅猛恢复,至康熙二十三年正式驰海禁後,红头船「由片帆不准下海」到「准其自由贸易」,故商贾纷纷造大船,出入暹罗进行大米贸易,远洋航海事业应运而生,由渔港直转商港,樟林港埠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樟林港埠的黄金时代,应推自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九一年)这大约七十年的时间,这时“六社八街”的港埠格局已经形成。所谓“六社八街”、指的是埠头中心的仙桥、长发、古新、广盛、顺兴、洽兴、永兴、商园等八条街,和围绕这八条大街的周围东、西、南、北及塘西新陇等六个村社。其中仙桥街和长发街最繁荣,故昔时有「金仙侨,银长发,天顶神仙府,地上樟林街……」的歌谣流传至今。据中山大学张映秋教授考证,「由于商业的继续发展,已增建了新兴街等三条街道和许多铺屋,这些街道铺屋,各营其业,有海产、渔网、打铁、打石、染织、糖房、火砻、豆行、米行、屠宰、草药材、当铺、洋货等等,凡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樟林港埠的红头船,经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四朝,历时一百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已拥有数十支远洋船队(每支船队不下百余艘),数千余艘货轮。这些货轮,每年的九月乘季节候风,北上苏州、杭州、宁波、上海、天津、青岛、大连、日本;南下雷州、琼州、安南、暹罗、实叻、三宝陇(印尼)、苏门答腊、汶莱、北婆罗洲、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出口的有陶瓷、抽纱、工艺、红糖、靛蓝、渔网和各式名贵中药材及樟脑等等。进口的主要是大米、豆类、丝绸、布匹和各式洋货及西药等。历史上的所谓「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乃濒海之一大都会也」,指的就是这一黄全时代。据《乾隆•澄海县志》,其时,粤海关在澄海设立税口共五处;樟林口、东陇口、南洋口、卡路口、南关口。广东全省每年在澄海徵得的税银占总金额的五分之一。由此足见,樟林港埠发展至此,其地位已是如此举足轻重了!
  (二)
  「有日头照,便有潮人到。」这是当年盛传于樟林港埠的一句豪言壮语。随商贸活动的频繁往返,樟林港埠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古粤东乃至毗邻诸省移民出国,对外拓展的重要口岸。故史称「通洋总汇」。
  不过,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澄海是韩江下游的典型水网地带,古时候什么港口、澳口,如星罗棋布,不少人在自己的家门口下船,便能直达南洋诸国,为何仅留下—个「樟林古港」?这个问题正正击中鼓心,问得恰到好处。原来,明清两朝,东海沿海海面,上自江浙下到两广,海寇剧盗,劫掠异常猖獗。本来,作为「粤东门户」的澄海,于朝廷驰禁时自可四通八达,怎奈「当其连船南下,自东陇、旗岭、飞钱、大洲、篷子港入、而苏湾危;自南港、北港入,而下外都危;自新港、东港、西港、大港、溪东港入,而篷洲、鳄浦、鮀江危。」(《乾隆•澄海县志》)上面这则引自乾隆澄海县志原原本本的记载,便可见其时海盗横行之猖状。故无论大小海港,不闭也得「自闭」。
  樟林港埠是个「河海交汇」之地,内有石城守备,水师严戒;外有乡勇团练,沿河布防,故海寇未敢任意横行,可保无虞,这是港埠能够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这里出发。据说先侨们在离乡别井的前夕,总是要到樟林象鼻山上去掏一手巾土,到井仔泉里盛满一瓶泉水,然後备一只活鸡到祖庙祭生;又挥泪拜别天地、父母,步履蹒跚地登上了即将离去的红头船。但到了异国他乡,头一件事就是将带去的「水」「土」,放进该地的井里,表示两地「水」「土」相同,实际上也是表达对故里——根——一种久久不能忘却的眷念。这个仪式终于酿成了一片潮人「去国怀乡」的民俗,也渐渐潜移到了福建、江西等部份地区的民俗中去。……虽然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但这一现象反映当时的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无可奈何炊甜粿」——出国谋生存的潮流,这正是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可见当年从樟林港埠登上红头船,不怕「海水迢迢」而跨越重洋的人何止千万!也不难解释刘墉(刘罗锅)宰相为什么乐于为这座占地十亩,建于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六七年)的港埠「天后圣母庙」题上「海国安澜」的四宇横额巨匾的原因所在。正如秦牧在《故里的红头船》一文中说:「一个人,有时认识一桩事物,需要十分悠长的时间」。但是,经过了「十分悠长的时间」之後才真正认识了的事物,它将会变成一种永远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他又在《樟林古港碑记》上进一步写道:「世事尽管沧桑多变,但是因果关系,历历可辨。建立这座碑亭也让人们有所领会,进而虚心尊重客观法则,勇于面对现实,开拓未来。」今天我们研究了樟林古港与海外潮人,正是为了更进一步让人们虚心尊重客观法则,更进一步面对现实,开拓未来!
  (三)
  潮人自古代漂洋过海,不辞艰险,跨越重洋。他们到达所在国之後,带去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勤劳朴素,自强不息。为所在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侨务部门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粤东地区潮人分布于全世界120多国家1700余万人,其中以泰国、新加坡、越南人数为最多。澄海现居泰国人数达五十多万人,占侨乡侨眷数的1.44倍,居粤东之首。换句话说:「内面一个(乡里)外面一个(乡里)有余」就是了。故研究自古以来在泰国澄海人的方方面面有其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首先让我们从「成立泰国澄海同乡会缘起」一文说起。该「缘起」云:
  凤山英秀,韩江莽苍,应物所锺,感缘成迹,蔚郁民风,盖有以矣。稽朱明之末,邑士义不帝虏,相率浮槎泛海,履涉重洋,来暹特多,故逊清中叶,缅甸称兵,横屋泰社,我郑信王以天纵英姿,誓师罗勇,军于吞京,卒匡大业于衰坠,复帝都于危亡,嵯峨庙宇,碧血千秋。自斯以降,炎黄华裔,显达是乡,我邑遗风,尤多建树。嘉言懿行,立德立功,革旧布新,更张犹赖。循至暹国宫廷庙宇之建筑,士庶农艺百工之技能,文风传介,声教广被。斯知我邑人之殊勋。固不止于沐雨栉风,启基荜路而後已也。仰念祖德,雄风可怀,策励方来,有待今兹。故奉报囊日之遗泽深仁,实无逾于此时承先继志;悬念将来之树人立德,则莫良於现前之团结集中。互助社(起初筹组时称为澄侨互助社)组织之动机,固弗越北。但生聚教训,会当国族于斯,客地关山,晤谈同乡之乐,又岂邑人之余事者哉!
  这是一篇功力雄建,文词优雅的文言佳作。无愧澄海之优秀文风!若从「缘起」的角度,初读似有自报家门过份溢美之嫌,但仔细品味,撰者尚能掌握分寸,并不离谱;若从史志的角度,撰者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就「澄海人抵泰的历史渊源」和「澄海人在泰国的作为建树」这两个问题作典型概括,基本上不失一篇颇有若干价值的文献资料。
  那么,澄海人抵泰国,究竟始于何时?其源何自?他们到了泰国之後,干了些什么?有何建树与奉献?这里,且不说《泰国史》上记载的人类史前大迁徒,也且不说日本著名学者白鸟芳郎发现泰国《瑶人文书》所断的史後涉洋移民,仅就「缘起」文中提到的所谓「稽于朱明之末」,因「邑义士不帝虏」而「远涉重洋,来暹特多」之说,实嫌片面简单,未敢苟同,依笔者披史所见,倘以明代置县起计,澄海人早期从樟林港埠出发移民泰国的绝大多数人是因饥寒交逼所致,他们无奈何「背个市篮过暹罗,欲去暹罗牵猪公」,「赚有钱银多少寄,寄来唐山养公婆」「海水迢迢,父母真枭……」无数民谣证明一这事实。但他们到了泰国之後,无论于「山芭」务农捕鱼,还是到码头当苦力「咕哩」;无论後来发财致富,不少人成了豪商巨贾,还是成了闻人政要,都能代代相传,数百年如一日地以中华民族勤劳刻苦,勇敢无畏,仁义礼信和自强不息的优秀精神与传统美德严格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泰国人民一道,共同为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为中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而作出不懈的奉献与建树!我们可以从历史上两个典型的文化现象作深刻的剖析以便加深理解。
  一、集「海商」、「海盗」于一身的林道乾现象。明朝中叶,朝廷海禁森严。《明史》:「片板不准入海,点货不准进番」。民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福建、粤东一带,一个敢于冲破朝廷「禁令」,铤而走险的「擅山海之禁以为利」的「破禁」逆反潮流,却风起云涌,如火似荼。林道乾,就是这一现象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林道乾,澄海南湾村人,生讫年月不详。少时务农,曾任潮州府小吏,因不满朝廷「禁令」,体恤民困,毅然辞职,专营大米贸易,往返暹罗,相传与暹王歃血为盟,情义深笃。後被朝廷掳获,诬良为盗。道乾怒,一反而为「盗」,聚义勇3000,督造战船百余艘,力抗总兵张元勋,自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年)起攻诏安,陷五都,破溪东,出没诡秘,所向无敌,横行海上卅年,足迹遍布东南沿海一带及台湾、安南、吕宋、柬埔寨、暹罗等地,最後因「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遂率余部2000余人,备金银财宝,移民暹罗南部之北大年港,受到北大年王的热情礼遇。并「划其所属之地若干,使道乾率众居之」(温雄飞著:《南洋华侨通史》)林道乾感慨不已,仰天长叹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并立即下令放下武器,所属人等,改「盗」为「民」并自号「客长」。自此,这历史上首批大规模的澄海移民,就和北大年港人民一起,流血流汗开荒垦殖,发展生产,为开发大年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道乾死後,泰国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大年港改名为「道乾港」。
  二、践行「大义」的郑信现象。郑信,祖籍澄海华富村。其父名镛。郑镛家贫如洗,逼于生计,于清雍正年间,由樟林港埠,匿于红头船货舱中,抵达暹罗大城谋生,开赌馆,娶暹女洛央为妻。其居地属当时大城王朝大臣昭披耶节基所管辖范围,常亲临视事。一七三四年,郑信出生,不久,父亲便与世长辞。—日昭披耶节基见襁褓中的郑信相貌不凡,泰国棠花著的《泰国史》说他「自脐至头,脐至脚,脐至两手掌端均相等,遂收为义子。」及壮,经受戒、还俗和良好教育,由义父推荐进宫廷当御侍。因才华出众,被封侯爵,官居达府侯王……。
  一七六五年,缅甸军大举人侵暹罗,次年,京都大城被陷,暹王身亡。郑信率500华泰部属突围,奔罗勇,大城王朝灭亡。为了赶走缅甸入侵军队,郑信以尖竹汶、罗勇和吞武里为基地,招募华侨华人泰人,组织万人之师,遂于一七六七年十月大败缅军,收复大城,于同年十二月廿八日,年仅卅三岁的郑信被拥立为王。泰史上称吞武里王朝。称郑信为达信大帝。郑信在位十五年,因「宫廷政变」被杀,卒年四十八岁。
  郑信在位期间,为统一泰国,东西征,南北讨,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治下吞武里王朝是泰国历史上国力强盛之最。但他践行「大义」,自律甚严,自奉甚薄。他祖籍华富村至今还流传著这样一个故事,说他当王帝期间,有一年乡亲们前去探望他,他亲切地接待,但每餐饭菜不见特殊,大家住了很短的时间便要回国,启程时,他赠给全村二十瓮咸菜,说是他亲手腌制的。大家坐在红头船里越想越气,直骂他,索性把咸菜一瓮接一瓮地扔进大海里去。当扔至第十九瓮,忽然失手把瓮打碎在船舱里,哎呀,原来瓮里装的净是「龙银」。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郑信说的所谓「亲手腌制的」是一句暗语,真正的意思是,这些「龙银」,全是自己的薪奉,大家大可宽心地享用。据说现在,他村里还把当年的那个瓮子保存完好。
  无论世界上什么地方,什么角落,凡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干了好事的人,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今天,在泰国的大罗斗圈广场中央,一座横刀立马的郑王塑像,十分壮严伟大,他彷佛还活著,天天和民众见面;在尖竹汶府、达府、吞武里王朝故址,都建造纪念郑信的公园、铜像和宫殿;一九八二年建造的横跨湄南河公路大桥,是最长的泰国大桥,被命名——达信大帝桥。今天,在郑信的祖籍广东澄海华富村,也建起一座郑王衣冠墓,供人瞻仰,有人说见了它就好像听到他的声音:「咸菜是我亲手腌制的……」;这是什么声音?这是中华民族崇高美德的声音 !中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声音!
  樟林古港啊!自古至今,从你这里走出去的人谁能知多少?谁能记得清?蚁光炎、陈慈黉、高满华、苏君谦、廖公圃、陈景川、林伯歧、林顺义、黄勋吾、陈礼传、陈镇庭、陈秋痕……等等,还有那成千上万的一去不返来,只好把自己的坟墓,塑成一只红头船,表示「灵魂」—定要飞回故里的人,或者,「六十年才回一次家看看」,听一曲《薛仁贵回寒窰》就老泪纵横的白发苍苍的人,还有他们的儿子、孙子、曾孙子;但是,无论他们还活跃在今天的政坛、商坛、教坛、文坛上的头面人物,还是劳动在平凡岗位上的「百工杂业」,他们都是「林道乾」的好後代,「郑信」的好後代,他们的血管里流著的都是炎黄子孙新鲜的血液,他们是中华民族新一代的龙的传人!他们心中的「樟林古港」将会更加宏伟壮丽,他们心中的「红头船」将航向更加宽阔、更加无限的未来!
  二00一年六月于澄海
  (该文原载二00一年十月十四日《中国改革报》,发表时有节。)
  (澄海文史第二十期)
  
  注:此篇文稿由陈训先所写,刊于泰国澄海同乡会成立五十五周年会刊中。此人所写全有历史考证,尤其文之第三段尽是泰史实事,他人尚未写过者,值得保存作参考也。
  此文第三段,集“海商”、“海盗”于一身的林道乾系澄海南湾村人。据无法考查及没有记载之传说,当林道乾下令放下武器改“盗”为民,暹逻王赐允居于泰南部北大年府,流尽血汗,开荒垦殖,发展北大年府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做官发财与泰回教女人结婚,相亲相爱,乐而忘返,且在建筑豪宅以娱晚年。其母在家闻知林道乾做官发财,即叫其妹到泰北大年定要他回澄海,否则其妹定要死谏,绝不能空手回。可惜林道乾新婚乐而不返,且又在建豪宅、享清福,其妹迫不得已,只好遵母命上吊,实行死谏。林道乾视无其事,只知与泰回教女终日寻乐。北大年埠群众看不顺眼,代为安葬立墓。并设林姑娘庙,供人膜拜,因不知其名然。当林道乾豪宅将近完成,旱天巨雷,将其殛坏。再三修建,巨雷又殛。以至林道乾魂归地府,仅存破厝,以至于今。但其妹之庙及墓香火极盛,异常显赫,有求必应。现泰九世皇先及下诏,进行修理,作古典文化保存。信之与否可惜无记录可查证也。
  
(本文刊于《泰国澄海同乡会成立五十五周年会刊》2004年)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