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暹罗发家 “高半城”汕头留名

    来源:中国商帮传奇    作者:黄杉管琼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在近代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华侨家族,前面介绍的陈慈黉家族是一个代表,而澄城的高氏家族也是颇具代表性的,高氏家族是潮汕地区民族工业的开拓者。
  家财万贯、人丁兴旺的高家,在20世纪初被潮汕人称为“高半城”。高家第二代高绳芝在汕头创办电灯公司、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在家乡澄海创办布局。
  高绳芝热心革命、支持孙中山,可惜英年早逝。
  
  发迹南洋
  
   1839年,19岁的澄城青年高楚香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徒步走到广州,他要去乘商船过番南洋。
  在暹罗曼谷,高楚香找到同宗,并进入同宗所设的店中打工。当时在泰国,大米业的经营者几乎都是潮州籍和福建籍的华侨。高楚香并非久居人下之人,他胸有大志,思忖着涉足火砻。
  由于条件所限,华侨开办的火砻几乎都是传统的手工操作,劳动量大、工效低。高楚香与妻子雇用了一些工人,日夜碾米,但每日也只能出产十来车米。
   1844年,英国商人带着洋机器来到曼谷,在湄南河边建起一座漂亮的碾米厂。站在厂外,高楚香听到轰轰的机器声,一车一车的大米便加工成了。
  高楚香回到自家的火砻,心情复杂,他对妻子说,这鬼佬的机器太厉害了,我们土砻石臼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样下去,不用多久,大米加工就要给洋人包吃了。
  高楚香也联系了几家火砻主,大家都面有难色,根本不知该如何去与洋人较量。其中一位对高楚香说:你来想办法吧,你还识字懂文化,我们斗大的字都不识一个。
  未等华侨火砻主们这边有什么反应,德国人的工厂也开工了。每天只见英德两家厂的货物在上船,被运销到世界各地。
  高楚香坐不住了,他扮成应招工人,走进德国人的工厂,他要亲自看看这些洋机器是如何转动的。
  高大的厂房里,几台机器在轰鸣,工人们将一包包的粟谷倒进机器的一个入口处,经过搅拌、脱壳之后,一条长长的传送带将新鲜的大米送进机器的另一个出口。在出口处有工人接守、控制,再装成一麻包,最后是工人将麻包封口。
  堆积如山的粟谷变成了堆积如山的大米包,这样新型、高效的机器作业使高楚香很受刺激。想想华侨们沿袭了几千年的土法臼米实在是太古老了。那么,到底怎样来改变现状呢?
  鬼佬的工厂并无什么机密,他们仅仅是因为有了机器设备。高楚香眼前一亮,自己也去买台机器来加工粟米,不就可以替换掉石臼了吗?
  买机器只要有钱就可以,这好办;但用机器就不那么简单了。当洋机器运到曼谷高楚香原来的火砻厂址时,高楚香望着几个在安装的德国人,有心问问如何使用,语言又不通。
  高楚香对着洋机器研究了十来天,总算是弄清了开关、加料、包装。
  至此,暹罗华侨的第一家新型火砻开工了,高楚香为其取名元发盛火砻。尽管英法德洋商先走一步,但在这传统的米业里,对于销售网络的把握,那还是华侨的天下。高楚香的洋机器让他如虎添翼,经营业务成倍成倍地增加,利润也直线上升。
  高楚香迅速成为华侨火砻主,并且成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泰国碾米工业的执牛耳者。高氏家族事业由此奠定。
  
  高氏第二代
  
   1882年,高楚香走完了他的一生。儿子高学修成为接班人,这位年少有为、考至秀才再南渡暹罗经商的高家第二代,比起仅仅粗通文墨的高老爷子,显得更有眼光和气魄。
  高学修懂得扩大再生产的道理,只有再投入才会有再产出。听着元发盛火砻的机器声,高学修着手建高家第二间碾米厂,产出的大米依旧旺销。短短几年间,高家的碾米厂便从两间猛增至13间。
  高学修指挥若定,每天乘车到这些厂检查,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高学修在不断增建工厂的同时,意识到产、供、销能一条龙是最好的,其间免受中间人的转手,便于控制。
  于是,高家在所有经销点开设商铺,这样既有利于大米的存放、转运,也有利于其他业务的开展。从1886年开始,在广州、新加坡、香港、东京、汕头等地建起若干高氏商铺。
  家财万贯、人丁兴旺的高家,在20世纪初被潮汕人称为“高半城”。
  高学修成为暹罗泰华社会公认的侨领。1910年农历大年初二,老乡陈慈黉来到高府拜年。高学修开始冲潮州工夫茶,两人边喝边聊。
  陈慈黉说起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在吞武里发生殴斗,死了几个人,其中一方是潮州人。
  高学修的眉头皱起来,这一类的帮会争斗打杀在泰华社会是屡见不鲜的。稍有点实力的人都想做地盘老大,有时一条街上为争老大的地位会死很多人。也怪这些穷华侨,无依无靠,得不到正当的保护,只能找一些有势力的人投靠,希望以此买得平安。
  而有钱的华侨更是忐忑不安,担心什么时候遭黑道打劫。尽管陈家、高家在当地都是赫赫有名的望族,家里的保镖也是昼夜戒备,但高学修和陈慈黉也多少有些担忧。
   “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合法、正当的组织,团结所有的商家,大家众志成城,有困难共同帮助解决。生活上的、生意上的事都可以由组织出面调解。”高学修对陈慈黉说。
  陈慈黉受到启发,立即沿着这一思路说下去:“这应该是一个商业组织,凡是商家愿意加入的都可以成为会员,受到组织保护。”
  几天之后,高学修、陈慈黉再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华商,正式就这一组织的成立开会讨论。最后定名为暹京中华总商会,并规定商会的宗旨是联络感情,沟通商业信息,协调商务活动,促进经济事务。
   1910年10月,中华总商会正式暹京成立,高学修当选首届主席。成立当日,泰京的华人华侨来了许多,一些是已参加商会的会员,更多的是来观望的,他们还不太了解中华总商会是怎样一个组织,加入后到底有怎样的好处。
  商会在成立庆典后,请会员到一个会议室开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商会宗旨和一份所有会员的情况,包括厂址、主要业务、厂主姓名的名册交给大家,并说这是为了方便大家相互联系。
   1910年成立之初的中华总商会会员中不仅有潮州人、客家人,也有其他籍贯的华侨。大家坐在一起,很多人都感叹,来暹罗多年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宾至如归的感觉。
  暹罗中华总商会成为当地华侨最高的商业组织,随着时代的前进,商会不仅是华商、华侨社团的最高领导机构,到后来也成为泰国政府和华商、华侨最具实效的沟通桥梁。
  正因为商会在泰华社会及泰国政府间有如此高的地位,才会有几十年后日军占领曼谷,为方便行动,挟逼陈慈黉的孙子陈守明做商会主席,为他们所用,也才导致后来陈守明被暗杀的悲剧发生。
  这是题外话。
  
  父子举人
  高楚香的儿子中,高学能和高学修一样是出类拔萃的家族精英。高楚香家教极严,孩子小时候必须进私塾学文化。
  高学能从小品学兼优,在清朝末期考中举人。这对高家来说无疑是祖坟冒烟了,更让高家人骄傲的是20年后,高学能的长子高绳芝同样再中举人。村里人称高家是“父子举人”。
  虽然出生于偏僻渔村,但高家因为先辈过番南洋而且家业兴旺,这使得高学能年纪轻轻便极有见地。
  他不满清政府,遂走父亲的路来到暹罗,之后独自北上日本经商,奋斗多年,成为日本著名的侨商。
  高学能的长子高绳芝同样绝意仕途,弃儒从商,只是他并未远涉重洋去过番,而是来到新型港埠汕头,他觉得作为暹罗、香港、中国贸易圈中的一站,汕头理应有更大的发展,有发展潜力就会有商机。
  成为汕头早期民族工业的开拓者,这是不是高绳芝选择汕头的初衷,很难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高绳芝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他走的是条办实业而非贸易之路。
  高绳芝办实业第一件事便是在澄海创办振发布局。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各种洋货充斥中国市场。洋火、洋钉、洋灯、洋布等等,中国的民族工业被冲击得摇摇欲坠。
  潮汕地区手工织布历史悠久,多以家庭为单位,织布妇女或工人坐在织布机前,这一历史镜头在以往的资料中不难见到。
  然而,洋布进人中国,手工织布日渐凋零。
  高绳芝对在日本的父亲谈起这一现象,父亲回信说到日本的工业已相当先进,织布行业多已实现机械化,减少人力,提高工效,降低了成本,所以布价也降下来。
  父亲的话给高绳芝一个启发,人力终究斗不过机器,民族织布业必须改革设备。高绳芝再对父亲谈起办布厂的想法,得到高学能的大力支持。
   1908年,第一批20台新式木质织布机到达澄海振发布局。这是高绳芝的织布厂,位于澄海城东,占地约1000平方米。工厂里除用于办事的大楼外就是工场,工场里设有电力发动机,织布机在发动机带动下开始工作,多余的电力还被用来带动3台小火砻,这是振发布局的其他生产业务。
  在日本技师的指导下,布局的工人慢慢掌握了织布技术。当时,振发生产的是一种间红、蓝色的柳条纹布。因为质量好,价钱低,振发厂的布匹成为粤东棉布市场的抢手货,在东南亚也是很畅销。
  因深受用户欢迎,东南亚人称该厂的布为“澄海布”,也有的叫“四季布”。
  振发布局的成功立即带动了整个澄海的织布业。紧随振发之后,很多新的新型织布厂成立了。到1919年,澄海已有织布厂70多家。
  为减少行业间不必要的恶性竞争等有关问题,协调生产,高绳芝发起和组织了布业公会,规定凡是织布机在100台以上的工厂可以加入公会。
  据统计资料,在20世纪30年代初,澄海城及附近乡村日产棉布达300匹,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这一局面可以说是1908年振发布局成立前澄海手工织布业人士所无法想象的。
  高绳芝引进先进机械带动家乡织布业繁荣的举动,颇似其祖父高楚香在暹罗引进设备成立第一家新型火砻,那一年是1870年。
  
  开明电灯公司
  
   1997年的一天,几位身穿工装服的工人,正在汕头市区同平路的一段,用吊车吊起一根铁制的电线杆。旁边围着群众,一位老妇人看上去有七十多岁,她告诉记者,在她小时候,这根电线杆就有了,老妇人说,这是开明电灯公司的。
   89年前的1908年,高绳芝一面在澄海开办振发布局,一面着手在汕头开办电灯公司。
  这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1905年,普宁人方仰欧与人合资14万银元创办昌华电灯公司,厂已设立,也引进了德国的两台直流蒸汽发电机,容量140千瓦。可惜三年过去,资产不足导致电灯公司无法正常运作,进而严重亏损。方仰欧支撑不起,无奈中宣布停业。
  高绳芝得知此事,赶到汕头。他仔细考察了汕头的情况,了解到汕头居民、商户每到夜晚仍是用煤油灯照明,生活十分不便。
  当时正巧一位亲戚从暹罗回汕,和高绳芝谈起来,便说汕头应该有一间电灯公司,人人都需要用电,只要经营得好,一定会赚大钱。亲戚是商人,自然是在商言商。
  高绳芝决心已定,他找到方仰欧,提出购买他的工厂及设备。看着年轻有为的高绳芝,方仰欧感叹地说,电灯公司大有可为,只是我力不从心,你接去好好办吧。
  交易的价钱出乎意料的低,方仰欧说他这也算是为汕头人用上电做一点小贡献。
  高绳芝开始在海内外集资,共得20万银元,父亲高学能、叔父高学修都给了他很大支持。1909年11月,开明电灯公司正式营业供电。
  第一次供电给当年的汕头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1908年8月开始,高绳芝便进入了电灯公司紧张的筹备阶段,一面筹钱,一面在市区拉电线、竖电线杆、挨家挨户接线装灯泡。当时的电线杆是铁制的,前面提到1997年起吊全市最后几根铁制电线杆便是那时埋下的。供电的前一天,高绳芝再让工厂的工人到用户家通知。第二天晚上8点,高绳芝在电灯公司亲自合上电闸,电流轰然接通,汕头市区刹那间一片通明,街上的路灯、居民屋里的盏盏电灯都亮了起来。
  这一晚上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大人、小孩都挤上了街头,感受着这前所未有的新鲜事。
  开明电灯公司是新中国建立以前汕头地区规模最大、发电时间最长的电灯公司。
  
  自来水公司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绳芝向清政府申请注册备案,要筹办自来水公司。第二年(1906年),清农工商部注册局核准给予注册,备案名称为“商办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高绳芝确实是个有忧患意识的商人,他的商业动机往往来缘于对民众的关注。20世纪初,汕头的饮水条件很差,居民常饮咸水,高绳芝认为水是一个城市的血液,这血液是否通畅、干净,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城市居民的生存,遂起念办自来水公司。
  高绳芝计划成立一个股份有限公司,集社会资金办公益事业,再说了,经营得法,自来水公司同样会有高利润回报,谁能离开水呢。
  高绳芝的游说工作很见成效,叔父高学修历来是支持侄儿办实业的,许多海外华侨也被说动,纷纷出资入股,很快就达到高绳芝计划中的100万银元的数额。只是由于当时国内政局不稳,到最后实际入股金额是68.49万元。
   1910年,自来水公司在距离汕头市区10公里处的潮安县庵埠大鉴村动工,历时3年,1914年3月19日开始营业。
  当时的中国,开设自来水公司的只有上海、广州、成都等少数城市。汕头在近代供水方面,居于全国前列。
  这一切都归功于年轻的高绳芝。
  高绳芝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开办了公益事业,更为重要的是用先进的管理来使自来水厂正常经营。道理很简单,亏本的生意既不会有人做,也做不长久,华侨入股既为家乡做好事,也为自己积德积财。
  自来水公司的成功经营,很快再显社会效益,一批华侨纷纷投资汕头,使二三十年代的汕头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
  
  电话公司
  
   1909年,高绳芝在汕头忙于商务,但却不时有人捎话来说澄海振发布局的事,等着高绳芝拿主意。时间紧时,高绳芝就得从带信人口中了解那边的情况,再将自己的意见托带信人捎回。
  这样的往来使高绳芝深感没有通信设备的不便。
  这一年,高绳芝在汕头的开明电灯公司开始供电,而自来水公司也在动工兴建中。高绳芝心想,为何不架设一条电话线呢?这样一来,自己就随时可以知道澄海振发布局的生产情况,及时处理问题,不至于耽误时间。
  高绳芝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去做到。于是潮汕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开通了,从汕头至澄海。没想到的是,因各种急事来借用电话的人每天都是排着队等着用电话。高绳芝意识到电话对普通人的生活同样是极为重要的。
   1911年7月,高绳芝再投资增设线路,正式开办了汕澄电话公司,从而将原先几乎是私家性质的电话线路改为了民用电话公司。
  高绳芝在35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生命过于短暂。可以设想,高绳芝如果活到六七十岁,对于汕头的民族工业以及城市公益事业将会有更多、更积极的推动和促进。
  
  高绳芝之死
  
  虽中举人而绝意仕途的高绳芝,有强烈的民主思想。他信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秘密参加了同盟会。丁末黄冈起义的时候,高绳芝负责后勤工作,出钱出力。
  辛亥革命爆发后,汕头光复,高绳芝被推举为汕头民政长,时年33岁。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汕头更加混乱,多种武装势力相互火并。
  高绳芝在危难之际,出任“全潮民政财政长”,周旋于各军派之间,捐出大量私钱,以期军队退出,使汕头免受战争火并之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惠潮梅镇守使林激真率1500人部队前来汕头,并与驻守汕头的治安局长陈宏萼的4000人部队展开激战,陈宏萼大败。
  高绳芝再次出面,以钱安抚林激真,希望他尽早离开。林尚未离开,吴祥达又借外国势力来汕,林吴对峙。吴得胜进驻汕头,并且立即下令解散民军、商团,追杀革命党人。
  高绳芝终因心力交瘁、忧愤而死。
  在后人的追忆文章中,高绳芝被称为爱国华侨和民族资本家。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