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潮汕妇女脑后髻的沿变

    来源:潮汕民俗大观    作者:陈觅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从古代至解放前,潮汕老百姓妇女(除少数后来讲文明剪短发外),在出嫁之后就要打起脑后髻(潮语叫“打鬃”),表明她已是结婚了。脑后髻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以至来处不同而有几种形式:
  大后斗。清代有钱人家的妇女,尤其是年轻妇女,要打起“大后斗”。所谓“大后斗”,就是头上正中至脑后有—面像船帆一样的半圆形发式,要用很多小竹针把它夹住,并用很多比小指尖还小的小竹圈套紧,保持其不斜不倒;存下的发尾在后面梳起,叫“后斗尾”。两边的发要梳成像两朵半髻。每天天将亮就要起来梳妆,至少要个多钟头才能完成,然后用“朥蔸”(—种热带肉质植物)的粘液作为粘发剂,脸上还要涂抹胭脂和挂耳钩。这种发型配上大筒衫裙及手镯、脚环,以及缠足的三寸金莲,就是清代有钱人家妇女的典型服饰了。在潮汕平原城乡,清代的较有古风人家中妇女是不少这装扮的。现在潮剧中的《龙井渡头》中,还是这么打扮。
  牛角鬃。还有一种发型,就是把头发打成像—个牛角高高翘起。这也是清代的一种年龄较大的妇女或山区妇女或媒婆的简便发式。它比大后斗简朴得多,但不大高贵美观。
  免鬃。辛亥革命之后,妇女不必缠足了,有的已缠了足的就解开,解开的足趾还不能完全复原,有的没有解开,但服装也与头饰没有像清代那样讲究了。潮汕妇女的发鬃,改为在脑后把发束起,系上黑色头绳寸长之后,只用一把寸多长的发匙横过,把其余垂下的发绕成髻就成了。
  辫鬃。这种髻最为普通,也较小巧,费时不多,再插上鲜花或布花,就很好看了。年较轻的妇女,见到归侨妇:女后髻的变化,也仿效流行起来,即是把发在脑后打成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围绕起来,成为圆形,再用珠针穿紧,插上花,就显得年较轻了。
  三十年代,在归侨妇女中,有一种是把后髻打成像螺形一样,又好看又方便,加上耳朵不是耳钩,而是圆珠形的,真有一番归侨味。
  解放后,潮汕老年妇女虽然还是守旧一套,但逐步也形成以一个像龟壳的塑料髻套套上后髻,还有好多干脆剪成短发而不打髻的。这样妇女的生活时间也就不会被打髻占去很多了,一早洗脸便梳一下头发了事。当代的潮汕青年姑娘、老年妇女更不打髻,而追求发型的时髦,配起现在流行的时装,结婚了与否没有什么发型的分别。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