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商声音 >> 正文

黄荣哲: 做现代农业探路者先行者

    来源:南方PLUS    作者:    2019-05-09     浏览:

  • 字体:

编者按: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日中国,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新时代召唤新青年,塑造新青年,也成就着新青年。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4月30日上午,习近平出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让无数青年倍感振奋。

纪念过往,呈现当下,展望未来。当前,汕头正着力打造现代化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亚青会的“落户”,更是让这个城市拥有了新的使命、新的希望。

在汕头奋进向上的实践中,“向汕”的新青年力量不可或缺。这些成长于新时代、自信开放且充满正能量的新青年,正在或已经成为汕头各行各业挑大梁的骨干,担负起新时代建设者和生力军的重任。不管是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还是创新创业的最前沿,处处闪动着汕头新青年开拓奋进、锐意创新的身影。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特别策划报道《向汕向上·汕头新青年镜像录》。我们的记者将深入实践一线,到青年人中去,青年对话青年,呈现他们的绽放着青春梦想、书写着人生华章的励志故事,更展示汕头新时代建设中步履铿锵、勇毅笃行的青春新力量。

专题策划廖奕文

专题统筹杨可

【关键词】肯吃苦敢挑战

社会发展很快,青年人具创新能力。坚定信念,富有创造力,善于审视自我,又能很好的接受自我,思维超前,行为为先。

瘦瘦高高、白白净净,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儒雅书生气息扑面而来,这是记者对深圳市英联加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联加一”)总经理黄荣哲的第一印象。初次见面,很难将其与“农业”“土地”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殊不知,今年36岁的汕头青年黄荣哲与肥料打交道已有14年之久,只要与别人谈论起关于肥料方面的话题,话匣子一打开便关不住。

黄荣哲大学所学专业是法学,阴差阳错进入农资领域的他,已在肥料行业深耕十年之久。十年间,黄荣哲从一名普通的农药销售员,成为满腹“肥料经”的现代农业探路者、先行者。农户们对他的称呼,从最初的“肥料弟”“小黄”也逐渐变成了“黄总”,他不仅收获了农户们的信任,也收获了业内对他的肯定,让他更坚定要为农民服务的初心。

先从一段视频了解他的工作日常

因“缺一”遗憾误打误撞进入农资领域

与黄荣哲打过交道的人,都很赞赏他身上的一股拼劲。这股拼劲,要从他大学毕业时说起。

2005年,黄荣哲即将毕业,正处于在读书、就业的分水岭。因一分之差,他与“专升本”失之交臂。当时父母希望他选择一条相对安稳没有风险的路,但黄荣哲婉言谢绝了父辈朋友提供的教师岗位后,拎起行李,只身前往深圳发展。

“白天我在人才市场寻找机遇,中午吃一个八块钱的盒饭,晚上借住在同学的出租屋。”回想起毕业之初寻找工作的经历,黄荣哲很是感慨,原以为深圳是个机会遍地的城市,没想到面试的接连碰壁,让他差点“怀疑人生”。

快要熬不下去之时,黄荣哲想起父亲在临行前硬塞给他的一本银行存折。然而当时他却不晓得,银行存折必须要有本人持身份证才能取款。在银行柜台被拒之后,黄荣哲的斗志被激发了,“当时我就想不管有什么工作,只要是合法的,包吃包住的,我都去干,哪怕是刷厕所的活,我也要比别人刷得干净,刷出点名堂。”

熬到第七天,黄荣哲通过几轮面试复试后被一家上市农药公司录用。“当时月薪只有700元,但包吃包住,起码能解决温饱问题。”黄荣哲说,没有逼自己一把,不到绝境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潜力。就这样,法学专业出身的他误打误撞进入了农药行业,也正因为清楚工作来之不易,黄荣哲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十分认真拼命,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行业的大门也逐渐向他敞开。

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资源为创业打基础

在公司工作的前三个月,员工都要分配到工厂实习。彼时年轻的员工都对下车间等并不热衷,黄荣哲却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他向领导请示,希望能够给他安排最重、最难的工作。三个月的实习期,他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内心埋下了国内农化行业一流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的种子。

由于农药公司在潮汕区域一直苦于没有本地人去开拓市场,转正后,黄荣哲被安排到了市场一片空白的饶平县。起初,领导们先入为主地认为黄荣哲吃不了苦,坚持不了几天就会走人,没想到黄荣哲一步一个脚印,开发客户,推广产品,在三年的时间里走遍区域内的各村各镇,把空白市场开发出来,在公司销售业绩排名靠前,每年都是公司年度优秀员工。

“我相信,人的潜能无限,只要把握住机会、肯下苦工、坚持下去,总会有回报。”正由于他的诚实守信、拼搏实干,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资源。一次偶然的聊天,一名合作客户向黄荣哲分析了市场上水溶肥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黄荣哲敏锐地觉察到“水肥一体化”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他决定辞职下海。2009年,他创办了英联加一,决心要做业内最好的水溶性肥料企业。而那名为他“指路”的客户,不仅成为了英联加一的第一位客户并合作至今,也成为了黄荣哲的良师益友。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取名,与他自身因一分之差和“专升本”失之交臂的经历相关。他时常感慨,如果没有这“缺一”的遗憾,他的人生可能会是不同的轨迹。如今,英联加一已成为专注于水溶肥料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和技术服务,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国家农业部水溶肥料定点生产企业。

坚持初心通过产品创新创造社会价值

十几年前,国内农资市场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许多肥料存在虚标含量甚至是假冒伪劣的情况,不少农户贪图便宜购买了此类肥料,长期使用导致作物低产、土壤受损等后果。黄荣哲在这一行待久了,他决心做点什么。

硼是植物必需元素,硼供应充足,植物生长繁茂,子粒饱满,根系良好,丰收有保障;反之硼供应不足,会造成作物严重减产甚至是绝收。彼时国内市场有进口液体硼肥,但囿于价格太高,推广度不够,许多农户倾向于使用固体硼肥,但市面上的固体硼肥硼含量低且难溶于水,可以说效果甚微。

他选择从硼肥入手,通过引进国外的植物营养制剂技术,团队研发出含硼量较高的水溶性硼肥。为了追求产品高含量,他们还把产品含量提高到国家标准以上,但这也意味着成本的提升,产品问世后市场推广难度也加大了。

不少客户和员工曾劝黄荣哲,通过添加激素降低成本提高见效速度,但都被他拒绝了,“我始终坚持保证质量,宁愿没有生意,也不能让品牌有瑕疵,因为品牌和商标是自己的心血,是公司的生命。”好的产品最终还是能够得到市场肯定,长达三年,黄荣哲通过免费试用、“四会一园”等推广渠道逐渐让农户们了解硼肥的真正作用,并认可他们的产品。

尝到创新的甜头后,黄荣哲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合作,他希望能继续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强的植物营养方案。彼时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黄荣哲抓住时机,邀请高校教授为零售店和农户们授课,并相继推出多款食品级安全环保水溶肥料,从源头上降低对农作物、土壤的污染,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

“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我们不低调。”黄荣哲告诉记者,公司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一个改变三个提高”——改变传统施肥方式,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用肥水平,提高农作物品质,未来还将继续秉持“一心为农”的宗旨,继续为农民提供安全环保、丰收致富的水溶肥料而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善于总结加强学习带领团队进步

2014年,对黄荣哲而言,是公司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他带领英联加一走出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创业大赛,相继获得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广东省决赛铜奖、汕头市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荣誉。

通过比赛,黄荣哲意识到自己及团队在能力上的欠缺,在此后发展中他着力培养一支不断思进与学习的人才队伍,每年组织员工培训学习,请农大专家教授授课,打造“加一商学院”学习平台,开启全员学习新模式,构筑企业全新竞争力与发展。而他自己也参加北大EMBA学习,加入了广东省肥料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力图向更多优秀的人才取经学习。

马云曾言,面对新的机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这句话成为黄荣哲激励自己的一句名言,每每遇到挫折,他都以这句话安慰自己继续努力。黄荣哲还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从创业至今,他每日记录当天的所思所想所感,少则数个字,多则一篇文章,整理下来,也有了近20万字的篇幅。

洋洋洒洒的文字中,记者“窥视”到这么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只要当天有总结,我总是能进步一点点,不管是在经营或销售中,还是为人处事方面,还做不到“不二过”(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却也能在总结中找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能有收获和进步。

“有梦想才有干劲,创业需要的就是坚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黄荣哲在此后一些分享会上给年轻的创业者分享经验,他多次强调“专注”与“认真”:“想干就要坚持去做,专注认真地做,遇到困难迎接它挑战它,走到哪里就会有贵人出现帮助你。”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