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产经新闻 >> 正文

潮州通花瓷如何整装再出发

    来源:南方报业    作者:lisiyi    2021-03-15     浏览:

  • 字体:

潮州是中国瓷都,陶瓷产品种类繁多,在众多工艺瓷产品中,通花瓷是潮州最具地方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工艺陈设瓷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潮州通花瓷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中获大奖,多件通花瓷作品被当作礼品瓷送给国外友人,惟妙惟肖、工艺精致的通花瓷一时间名扬海内外。通花瓷不仅展现了潮州人民的勤劳智慧与高超技艺,也使潮州“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的称号更为响亮。然而,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部分商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还有些商家打起了价格战,加上陶瓷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通花瓷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几乎到了停滞的地步。但作为潮州工艺瓷代表之一,仍有不少工艺人坚守着通花瓷的制作工艺。那么,目前通花瓷发展状况如何,发展有何困境,以及业内人士对突破困境有何看法,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

通花瓷的辉煌与没落

众所周知,通花是枫溪瓷器的一种镂空技艺,它是指在瓷器表面的主要位置用类似潮州抽纱的通花图案进行通体镂空,再在镂空上面选寄手捏的各种瓷花卉,成为独特的通花瓷产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涌现了多位通花瓷艺术大师,创作烧制出许多通花瓷精品。潮州通花瓷不仅被送往各国展出并多次获奖,多件通花瓷作品还被当作礼品瓷送给国外友人,名扬海内外。1978年,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突破了材料配方、成型雕塑、装窑烧成等技术难关,顺利制作出1.3米三层《友谊》通花瓶。大型《友谊》通花瓶的研制成功,在潮州甚至国内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年邓小平出访朝鲜时,将其作为国礼瓷赠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产生了极大的国际效应。此后,《春色》瓷花篮被选送到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摆放陈列,《丹凤朝阳》瓷花篮被送往新加坡等国展览,1986年由叶竹青、周文光、王龙才、陈钟鸣等创作的《白玉》《剑兰》《琵琶》《蟹形》《水仙》五件通花瓶组成的堆雕系列产品,获得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如此之类,不胜枚举。

但遗憾的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通花瓷开始走向没落。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私营陶瓷企业增多,出口订单量大,生产者急功近利,追求速度和数量,导致通花瓷质廉价低,比如雕通的“细目”竟达一两厘米长,失去了通花瓷该有的美感和工艺价值。随着从业人员的大幅增加,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通花瓷变得粗制滥造。部分商家还打起了价格战,破坏了市场秩序和环境。而由于通花瓷制作工程非常费时费工,从注花到烧成多达20多道工序,并且出精品的成率较低,因此如果从数量上、从传播上看优势并不明显,日用陶瓷的大批量生产也使很多人转型,多种因素叠加,导致通花瓷逐渐没落。

设计烧制难度大、工艺复杂

虽然经历过诸多困难,但作为潮州陶瓷的一种独特工艺,如今,许多陶瓷工艺人仍然在通花瓷的领域上坚守着。为此,记者也采访了通花瓷工艺大师陈丹虹和吴维木。

说起通花瓷的制作工艺,首先一点便是“纯手工”,没有过硬的功底,没有十多年的工作积累,是难以胜任的。比如通花瓷主体雕通,即通花目的雕刻,每一目可细小到几毫米,一个高约50厘米的花瓶,有成千上万个细目,“就这个瓶子我也得用一到两天时间才能雕完”,在吴维木工作室,他指着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感慨道,“没细心和耐心是干不了这活的”。

吴维木自小喜欢工艺陶瓷,从十多岁就开始进厂当学徒,喜爱艺术的他从此初心不改,不管外面环境如何变化,他都静心创作,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说,平时他几乎从深夜开始工作,一直到天亮才休息,只有夜深安静之时,才能专注通花创作。上午在家休息,下午开始工作。他对记者说,其他人做陶瓷大多都发财,他干了一辈子,也发不了财,只凭着多年的爱好坚守着。

制作菊花盆景是吴维木的一大拿手绝活,他向记者介绍,一朵菊花大约有六百多根花瓣,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每一根花瓣需要用宣纸剪裁,刷上瓷泥,经过捏、折,烧制出来,再一根一根进行拼接,要做一盆菊花大约就需一个月。吴维木的菊花瓷,栩栩如生,去年到上海展览时,被人一扫而空,大家惊叹如此逼真,如果不安上玻璃罩,喷上几滴水珠,很难分辨出是陶瓷作品。采访之时,他还给记者展示了如何捏出一朵康乃馨,只见一块普通的瓷泥,经过他的手,借助制作的工具,几分钟之后,一朵康乃馨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此外,在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当教师的陈丹虹告诉记者:“通花瓷一般都是高温白瓷,需要用气窑烧制,以达到白、脆的效果,‘白如玉,声如磬’也就是对通花瓷所能达到最好效果的形容。因为是高温,窑温也比较难控制,烧出来的通花瓷易泛黄、变形,从而达不到要求。”

“还有,通花瓷一般需要在瓶体上寄贴瓷花,或者粘制瓶耳做装饰,因此难免有些接口,而通花瓷整体通透,是镂空的,这也导致通花瓷烧制之后易变形。”也正是通花瓷工艺复杂,烧制难度较大,才是通花瓷的价值和魅力之体现。

通花瓷发展为何困难重重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均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通花瓷作为潮州极具特色的工艺,也是非遗文化项目之一,在市场上认可度还是极高的。比如,在对外宣传时,通花瓷与潮州木雕、潮绣等一样,通常会被选作潮州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代表。许多外地人来到潮州,都喜欢选择通花瓷作为手信,或者购买通花瓷到家中陈列摆设,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收藏。

据悉,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也有通花瓷,但多使用机器雕刻,工整一致的工艺使产品数量增多,但却失去了通花瓷的灵魂。相比而言,潮州通花瓷在工艺上可以说是略胜一筹。其它各地的通花瓷都做不出潮州通花瓷的“味道”,这也是潮州通花瓷在国内独领风骚的原因。

目前来讲,潮州精品通花瓷还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真正能做出精品通花瓷的厂家寥寥无几。吴维木告诉记者,从多年前开始,就经常有广州、深圳,以及北京、上海的多家公司和个人找上门来订购通花瓷。但事实上,单凭其个人的手艺,加上通花瓷制作太费时费工,很多订单承接不了。吴维木举例说,雕通等一些基本的工序本来可以由熟练的学徒工完成,然而由于太苦太累,近几年他收了几拨学徒,就走了几拨,结果就只剩自己还在坚持了。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他一定会认真传授,让这门工艺能后继有人,发扬下去。

通花瓷的工艺创作不仅需要细心耐心恒心,更是需要灵感和创新的。除了后继乏人之外,能否创新也是通花瓷面临的难题之一。

陈丹虹说:“一直以来有不少工艺人在坚持制作通花瓷,但很多都是旧作翻新,特别是一些小作坊,在通花瓷的创新上存在瓶颈。比如很多人非常喜欢通花瓷,但目前家居装饰多是比较时尚的,而通花瓷在器型、装饰元素等方面仍较为传统,可能与现在的装饰风格格格不入,这也说明通花瓷亟须创新。”

另外一方面,比如通花瓷有些贴花是细如丝的菊花,包装、运输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折断,这也是通花瓷销售上面临的一个难题。

通花瓷困境如何破解

那么,潮州通花瓷行业发展困境应该如何突破呢?

在今年的两会中,有政协委员提出潮州传统工艺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窗口和展销平台而出现“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困境,传统工艺面临着传承以及如何进行产业化发展等挑战。

陈丹虹提出,如有固定的文化展馆等平台,或者借助举办文化展览等契机,为通花瓷工艺人提供展示平台,特别是年轻的工艺人,使其创新的通花瓷作品能够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为通花瓷做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加了解、喜欢、接受通花瓷,也让通花瓷能更好地打开市场,使其工艺技艺、美感得到更好的传播。建议由政府牵头,从而促进相关措施实施落地。

近年来,将通花瓷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几年前,吴维木设计制作了陶瓷玉兰花,融入潮州市花的元素,在广州参展时被抢购一空,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如果能将通花瓷与更多潮州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创新,设计制作出更多新的作品,并且作为手信等进行传播推广,或将获得很好的效果。

而借助互联网,通花瓷也许能插上翅膀。吴维木的女儿将父亲制作的陶瓷玉兰花、木棉花放到网上进行售卖,没想到,居然卖断货了。这种尝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促使吴维木对通花瓷的创新有了更多的思考。

“运用非遗技艺,聚焦传统文化,融合时尚创意,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陈丹虹说,这是她一直坚持的陶瓷艺术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道路。她在原来传统表现形式中留取精华,在精巧、精制、规整制作方式中融入新的美学理念和时代气息,并釆用现代化先进的陶瓷材料,使得艺术的新形式新型态有机结合,创作岀许多具有新时代风貌的陶瓷通雕作品。

除此之外,传承与人才保障也是重中之重。如今,陈丹虹还作为老师在韩山师范学院任教,她也希望能将陶艺引入更多学校,为潮州陶瓷培养人才打下更深厚的基础。对于人才保障方面,业内人士认为,这需要政府及社会为人才创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完善的保障,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潜心钻研。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