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招商引资 >> 正文

创新发展理念 建设幸福汕头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锋    2014-09-12     浏览:

  • 字体:

    建设幸福汕头是汕头经济特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幸福汕头,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高度重视和切实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0年开拓进取,30年风雨兼程。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率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3.5倍,年均递增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9.6倍,年均递增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4%,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工业、服务业综合发展,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开放、繁荣、充满活力的现代海滨城市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的汕头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特区要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必须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经济特区坚持以“建设幸福汕头”为目标,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

  建设幸福汕头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建设幸福汕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汕头经济特区要率先闯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必须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成为全体人民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

  建设幸福汕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当前,汕头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既大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各类组织的创造活力,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幸福汕头是汕头经济特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受传统发展路径的影响,在发展理念上还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人民的幸福指数还不高。同时,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体制机制、工作作风、法制建设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建设幸福汕头的目标,要求我们立足现实、正视问题,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大力弘扬“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经济特区精神,跳出汕头看汕头,立足广东看汕头,面向全国看汕头,放眼世界看汕头;要求我们擦亮特区牌子,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提升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措施,真正在思想上具备特区城市的境界,在工作上树立特区城市的标准,在作风上符合特区城市的要求,在发展上体现特区城市的水平,增创汕头经济特区新优势,再创汕头经济特区新辉煌。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建设幸福汕头的全过程

  建设幸福汕头,就是要为广大市民提供生活宽裕、精神富足、文化多彩、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城市环境,使生活在汕头的所有群众心情舒畅、快乐幸福。相关调查表明,物质生活的富有程度不等于幸福的程度。物质基础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汕头经济特区把建设幸福汕头作为新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发挥特区、侨乡、人文、环境、自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提升城市品质,让生活在汕头的群众对发展状况感到满意,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对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感到满意,对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感到满意,对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感到满意,努力实现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

  建设幸福汕头,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高度重视和切实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建立健全包括物质基础、文化内涵、生活品位、公平正义、制度保障、人文关怀等指标在内的幸福汕头评价体系,围绕改善民生来谋划、推进、考核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住房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增加财政对公共教育、卫生、文化、交通、住房、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底线均等”,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高水平打造宜居环境,认真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