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广东著名企业家分享风云观点
10月24日晚,由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和广东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风云会”正式成立。成立现场,18位到场广东著名企业家谈笑风生,纵横捭阖,从企业战略到产业前途,从发展转型到社会责任,从个人事业到家庭生活……一个个风云观点让人眼前一亮,一波波风云智慧令人叹为观止。主办方表示,这只是“风云会”的开始,主办方与十大经济风云人物们一起,将此打造成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智库———“南中国的达沃斯论坛”。
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灵魂
郑南雁: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第一条就是创新。7天虽然注重降低成本,但是减少成本就像拧毛巾,总有拧干的时候。所以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这包括新的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创新等。
李楚源:就企业而言,创新的氛围很重要,创新包括管理、制度上的创新,还有科技上的创新。对于医药行业而言,我认为创新的路径有三个方面:产品创新、资本运营的创新以及虚拟经营创新。创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科研。创新也不要囿于自我,要充分地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加大力度引入先进科技,有特色的可以自己做,能力不足的可以参与合作,缩短新药研发的时间。
任勇:今天我特意提前过来,是担心堵车。(笑)就在我们这个车辆越来越多的社会,我们从事汽车生产行业,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让车辆更节能、更环保、更经济,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创新课题。
张茵: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创新,造纸行业也是如此。例如利用废纸造纸、加大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等等,都是我们创新的方向。
郑李锦芬:我相信每个企业都会将营业额的某个百分比投入到研发当中,安利也是如此,我们每年都有一定的预算,作为一个常规的项目进行创新研发。
李兴浩:用最快的速度,服务于市场;用最好的产品,服务于需求;用超前的眼光,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带动市场。空调企业属于传统的制造工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这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引领创新的,是企业的远见。志高以“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作为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十分注重科技创新,拥有众多核心技术,特别在高能效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处于全球领水平。
方贵权: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中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时候,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统食品企业,如果不创新,就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珠啤也在专业管理、技术和制度上不断创新。创新和转型是相互触动的。转型本身就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意识,产业结构不可能成功转型。
庄大建:创新非常重要,高科技时代,企业如果只是停留在某个阶段就会不进则退。北京的“鸟巢”内安装的红色彩釉玻璃,烈火灼烧83分钟也不会爆裂融化;广州北京路千年古道玻璃地板,能承受40吨重物;广州火车南站屋顶太阳能玻璃,每片每小时可以发一度电……如此多样并功能特异的玻璃都是在我们的不断创新下开发出来的。作为国家重点高新企业,金刚玻璃公司的高性能防火玻璃和防炸弹玻璃等4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授权专利84项。
王志伟:创新是资本市场的基因,是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对于资本市场非常重要。我们国家的金融和证券行业这几年在金融创新方面比较谨慎,因为每一项创新措施都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对风险进行最有效的评估,要做到可测可控。所以金融创新往往会先在一个区域进行试点,再慢慢扩大范围,但创新永恒的主题。
许淑清:产业创新很重要,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但是30年后的现在,没有新的开端走老路是不行的。
冼燃:科技只是创新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部分内容,创新应该在每个人的头脑里,从老人到小孩都可以完成创新,而不一定要高科技来衡量。创新等于找死,但不创新就是等死。奔驰、宝马、LV这样的国际名牌产品售价是实际成本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而许多技术成熟的国内品牌,在质量上、工艺上与国际名牌几乎没什么差距,但价格就是上不去,只能望“洋”兴叹?关键在于“创新”不足,特别是“设计创新”,因此,必须以工业设计为引领,提高产品附加值,只有设计创新才能让中国制造业更强大!
要想转型成功必须忍受痛苦
作为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历届风云人物似乎在这点上达成了共识:转型发展是必经之路,也是水到渠成的表现。
“用转型的角度来描述一个行业的发展多少有点被动的成分。在我们所处的行业,实际上是通过企业的创新产生出了新的消费模式,新的需求,自然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7天连锁集团首席执行官郑南雁是这么看的。
“转型可以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前30年的改革发展,靠的是低成本高能耗为前提,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转型才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落实到金融行业的转型则是要更加市场化,减少行政干预,更符合市场规律。应该说转型当中体现创新,创新也会带动转型。”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伟如此坦言。
“作为‘搞汽车的人’,我认为减少城市负担、低碳的人车生活便是一种转型升级,具体到汽车行业而言,就是要做到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排放。我们在这方面走得很早,注重车辆轻量化、减少车辆摩擦、采取更智能化的系统等等,例如,面对城市里的堵车现状,智能系统可以将堵车的路段告诉车主,改换行径,减少堵车的压力。又例如,在纯电动车上,我们是这个领域的领头羊。虽然现在也有不少汽车品牌要打造电动汽车,有竞争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们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快的速度实现价值。”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任勇打趣地说。
“其实就造纸行业而言,我们一直在转型升级当中。转移升级对大企业而言是空间,对于小企业而言便是淘汰落后产能。”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说得很爽脆。
而广州市中恒集团董事长许淑清更是将自己的转型之路毫不吝啬地贡献出来:“企业转型成功,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但是一旦成功将带来巨大的效益。我们刚开始是做服装贸易,后来涉足中医药行业,收购可广西的制药企业,现在中恒又面临一个发展转型的大好时机,我们在肇庆高新区建设中恒(大旺)健康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131亿,占地4000亩、建设中西药现代化药品生产项目,产品包括红霉素原料及制剂、西药注射剂、血栓通注射液、中成药口服液、医药保健食品基地以及物流基地。”
把企业做好,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与其热衷捐赠排行榜,不如提供纳税排行榜和用工排行榜,这样更能鼓励企业履行和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企业有能力应该做慈善回报社会
对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慈善,在一些企业家看来,这也是企业责任最直接的一种体现方式。许淑清就认为,在公益事业上,企业有能力要不忘回馈社会。“目前,我为公益事业捐款就已经超过了3000万元,我的公司为慈善事业投入的款项也超过了4亿元。2008年,其公司向中国红十字会首期捐款物3000万元,成立‘中国红十字·中恒博爱基金’,迄今为止,捐助了20多个老人院、小学等机构,而且每年还免费送药给广东的1000多家乡镇卫生院。”
李楚源也认为,社会责任感是粤商的精髓。无论是“5·12地震”还是其他的社会慈善活动,粤商都积极参与,不忘回报社会。方贵权也表示, 企业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除了对整个经济发展作出努力,还必须在社会责任方面得到承认。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推卸的使命。
做好大企业就是承担责任
除了做慈善,有不少的企业家还提出了新的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张茵的回答颇为简要:所有大企业就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实实在在的。
王志伟认为,从企业的角度,合法依规经营,积极纳税也是一种低层次的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企业的发展能够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同样是负责任的表现。
对李兴浩来说,把企业做好就是对社会尽到最大的责任。他认为,企业家对自身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要搞清楚自己的主业和责任,大的企业就像一个小的社会,企业家对它负责,就是对这个社会群体负责。从空调行业的发展之路就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行业经济发展转型,同时也是与企业社会责任并行不悖的。
冼燃则建议,除正常的捐赠外,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另外三个大的方面:一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提升社会财富,使得公众有更多的财富支配权,这是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键;二是为国家缴纳税收,三是提供就业岗位。我认为,与其热衷捐赠排行榜,不如提供纳税排行榜和用工排行榜,这样更能鼓励企业履行和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要长远发展不做短期行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他的长远规划存在着莫大的关系。庄大建就认为,为社会创造出新的价值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比如企业投身的节能环保领域,是国内和国际经济和生活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的产品可以令更多的人生活更美好。发展企业首先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任勇说:“在社会责任这一块,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对所在社会、社区便是一种社会责任。企业的成长带动社会的发展。” 郑李锦芬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她告诉记者,对于安利而言,责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我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对儿童的关爱。二是环保。从1984年开始,安利公司就凭着产品不会污染河流而获得了环保成就奖,我们还常常搞环保嘉年华,加大宣传环保知识。三是发动员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目前,安利公司是共青团下最大的社会资源组织,我们积极参与了世博会、亚运会等志愿者的活动。这些,都是与公司的营业无关的。我们喜欢把这三个方面比喻成一只鸟儿,一体两翼,以志愿者为载体,环保和儿童是‘两翼’,展翅齐飞。”
郑南雁更是将责任细化,他认为责任是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的企业文化,很多是一种报恩文化,导致领导为上。“对于我们的企业,我认为给员工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要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要追求长远的发展,要遵守诚信为本的道德理念,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每个员工必须要有独立的视角和独立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