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不平凡历程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     2014-09-10     浏览:

  • 字体:

     1981年冬天,汕头经济特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在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起步。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迎来了首次扩围,区域面积扩大为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的范围又扩大至234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整个汕头中心城区。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将扩大到汕头全市,面积达2064平方公里。30年快速发展,汕头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29亿元增至2010年的1203.2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特区创立之初的1.18亿元增至72.65亿元。

  1991年汕头特区扩大范围庆典仪式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并批准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至此,中国经济特区正式诞生。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它翻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缔造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图大业。

  肩挑背扛完成“五通一平”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汕头特区的启动比其他兄弟特区延缓了一年。1981年9月,广东省委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起步建设。同年11月14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刘峰任主任,杨峰、郑旭初任副主任。当时特区的全部“家当”就是37名工作人员、汕头市上缴省财政后回拨的640万元启动资金,外加一辆破旧的吉普车。而“迎接”这批“拓荒牛”的却是龙湖荒芜沙丘上的滚滚黄沙,大家住的是简陋的窝棚,喝的是带咸味的井水,加班加点工作更是“家常便饭”。

  1981年冬天,汕头特区首期计划开发的0.2平方公里土地打响了 “五通一平”工程头炮。缺乏资金,也没有现代化机械,建设者们就用锄头、扁担肩挑背扛,挑沙铲土。特区的“拓荒牛”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把特区第一期0.2平方公里和第二期0.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块块给“啃”下来,完成了“五通一平”。紧接着,第一批3幢各1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于1982年9月23日动工兴建,第二批8幢厂房也于1984年陆续开工。

  敢“吃螃蟹”发展创汇农业

  为尽快取得经济效益,积累资金推动汕头特区建设步伐,特区管委会以敢于“吃螃蟹”的勇气大胆尝试,投资300万元在农业预留区珠池一带开发建设了面积1.4平方公里的蔬菜、蜜柑、禽畜、水产示范场,创造性地发展特区创汇农业,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1983年8月,汕头特区第一批通用厂房竣工投入使用,引来了汕头地毯厂、奋成玩具厂、华益制品厂等首批6家外资企业落户。第一家内联企业开明电子开发有限公司也于次年成立。汕头特区自办的企业发展总公司、农业发展联合公司、进出口公司等14家国营企业也陆续宣告成立。至此,汕头经济特区的工、农、商、交通、旅游等行业全面起步。

  筑巢引凤兴办小加工区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范围调整为52.6平方公里,其中龙湖片区(含妈屿)22.6平方公里,广澳片区30平方公里。1986年8月,汕头特区经研究又决定在珠池片兴办珠池、珠合、珠充、珠津4个小加工区,配合龙湖工业区形成多层次、不同等级的投资区,促进珠池片区的开发建设。

  199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范围从52.6平方公里扩大到234平方公里。近期,国务院又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即2064平方公里。30年间,汕头特区先后历经三次扩大范围,从1.6平方公里起步,不断发展壮大,面积增加了1290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谷牧同志曾为汕头特区题词。实践已经证明,包括汕头在内的经济特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特区还将担负起“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神圣历史使命。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