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潮州人因何被称为“中国犹太人”

    来源:凤凰网    作者:     2014-09-09     浏览:

  • 字体:

  杨舒:听说在广东有个地方非常有趣,因为它的一边是温带,另一边是亚热带。那就是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北回归线标志点,它也是中国大陆距离海洋最近的一个标志点。也许由于这样的地缘关系,粤东的几个城市,比如说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等地区的人们,同样也有着和这条北回归线一样纵横四海的气质。几个世纪以来他们随着身边的大海,就像顽强的种子一样,飘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族群,潮汕人。潮汕人跟犹太人一样擅长经商,而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从明代开始,商业在潮汕得到蓬勃发展,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儒家文化,完全不同的商业文化。而今天的潮汕,也就是粤东地区,已经不是祖祖辈辈潮汕人下南洋时,离开的贫穷故乡了,当侨居海外多年的潮汕人回到粤东四邑时,他们发现潮州菜功夫茶没有变,但家乡真的不一样了。

  解说:粤东地区的大片土地,自隋开皇十一年之后由潮州府管辖,传统上人们称这里为潮州地域,通常也就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并且说潮语的人为潮州人。1861年潮州府海澄海县辖下的一个普通小渔村汕头开埠了,经过了40多年风风雨雨到20世纪初期,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汕头埠,已逐渐发展成为粤东的滨海重镇。这里人口密集、工商繁华,已经崛起为连接穗、港、沪、津等地,以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淞口人张煜南等人,看准这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质及商业利益,便奏准清政府倾力组建潮汕铁路公司,1906年年底,潮汕铁路建成,由此世间有了潮汕这个新词汇。1921年之后,汕头设立市政厅,直属广东省府,成为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个地域亮点。将粤东这片大地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而汕头也逐渐成长为粤东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

  恩格斯曾在《俄罗斯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说:汕头是中国唯一具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北回归线与中国大陆海岸线交汇处的汕头被成为“百载商埠”,1981年11月汕头成为中国最早的5个经济特区之一。从1.6平方公里的荒滩起步,汕头特区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汕头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产品集散地,这里港口条件优越,深水良港众多,是全国25个主要港口之一,并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作为粤东中心城市,汕头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几大优势支柱产业 。

  这里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长期以来海外乡亲艰苦创业、情系桑梓,一大批侨资企业,见证了侨乡优势给汕头带来的福祉,使汕头成为最开放,最宜居住、创业的地区之一。

  杨舒:很多人以为汕头的下面就是汕尾是一个地方,但其实当地人并不这么认为。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和文化的相近,让他们共同生活在今天叫粤东的这个地区,而汕尾其实就是原来的海陆丰地区,只不过以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海陆丰在中国文化史上一度是个沉寂的地方,但进入20世纪后,二三十年代的海陆丰出现了文化名流,星斗璀璨的局面。除了马思聪、赖少其之外,还有杨成志等人,如果仔细探究时代风潮的作用应该最大。仅在民国时期海丰一县就有很多人出洋留学,这里无疑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如果将这个结论继续进行推演,不难发现沿海中国的崛起,确实不完全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粤东早就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的先进地区,绝非偶然。

  解说:抗战时期一首《思乡曲》,曾让无数流离失所的远方游子心有凄凄然,而让作曲家马思聪魂牵梦绕的故乡是这个名叫汕尾的地方。汕尾山海风光兼备、文物古迹众多,被誉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近年来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2008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突破3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居粤东第一位,形成了电力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制造等5大支柱产业,在未来五到十年,汕尾已有数千亿元的项目储备。《海一样蓝的天 天一样蓝的海》,这是一首汕尾渔歌的名字,也是今日汕尾的真实写照,2010年这里将成为广州亚运会的帆船、帆板比赛的分赛区,一座工业、旅游业、海洋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正在崛起。

  杨舒:据说很久以前,一个地方官看到有个地方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就画了一幅地图,写上奏章呈奏朝廷,建议在这里置县建城,这个地方就是揭阳,皇帝读了地图不禁大怒,地图上画的揭阳四面都是山岭,中间一片低洼地,如果在这里建城,遇上天降大雨、山洪倾斜岂不成了一片汪洋。皇上认为他如此糊涂岂能为官,于是将他撤了职,但是此后两个接任的地方官,也都写了同样的奏折给皇上,丞相觉得很奇怪向皇上要过地图仔细察看,突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在这里虽然四面环山,但城的南北两面有两条大河直通大海,大河之间又有小溪利于排水,如果县城建在这里,就好象一朵莲花浮在水面上一样,从此揭阳得以建城,也有了“浮水莲花”这个美称。

 解说:地处粤东中部的揭阳是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见诸史载已有2200多年,榕江南北河环绕市区,形成了独特的“水上莲花”景观,具有“岭南水城”的美称。揭阳是玉石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在这里一根小小的乱纹废玉料,如果以80多万元购进,经加工售价可达上千万元,揭阳玉石加工业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20%,凭此业绩,粤东古邑揭阳将“中国玉都”的称号收入囊中。揭阳还被成为中国五金基地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中药名城、中国能源工业大县,揭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从2006年起,三年翻了十番。

  揭阳市地处粤东中心是连接珠三角和海峡两岸,两个国家级经济区的黄金走廊,以空港、海港为龙头,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支撑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新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揭阳将是一片投资创业的热土。

  杨舒:粤东四邑的重要城市潮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潮州历史上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韩愈,虽然他不是潮州人,但他对这个地区的影响相当深远。公元819年韩愈因为得罪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从中原初到潮州时,对当地的落后和愚昧感到极为震惊,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被贬的韩愈没有消极沉沦而是积极为政,启用贤人、兴办学校,他没有想到自己近一年的治理,为潮州此后1000多年的发展铺垫了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今天南粤大地上,仅有的两个国际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然而在靠经济实力说话的现代社会,以文化见长的潮州,该如何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地位呢。

  解说:有人说潮州地处偏远,常用“省尾国角”来形容,也有人说它连接闽粤,是广东美丽的东大门,但更多的时候,人们说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于是把岭东首邑的美誉送给它。潮州是潮文化的发祥地,由此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和特色经济,成为潮州今日发展的动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中国潮州菜之乡、中国瓷都和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在它的城市名片上,似乎有写不完的自我介绍。

  2004年潮州经过评选被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时,曾引发争议,“千年瓷都”景德镇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荣誉,然而如果说景德镇陶瓷胜在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潮州陶瓷则胜在生产规模、技术质量和创新能力,目前潮州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瓷、日用瓷的生产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卫生洁具和电子陶瓷生产基地。

  历史为潮州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有形的如古遗址、古牌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潮剧、潮州音乐。走进潮州你就打开了中国古典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一扇窗,可以呼吸到历久弥香的文化气息。今天传统和现代在这里融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杨舒:香港有一首粤语歌曲《我来自潮州》是用台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曲调重新填词而成的,这首歌曾经感动了许多离乡背井在外打拼的潮州人。《我来自潮州》是香港亚视在1990年代末期播出的一部,有香港本土特色的乡土剧集,这套剧集被视为是香港影视业大亨林百欣的自转。林百欣,祖籍广东潮州市的潮阳县,他也是以制衣起家的,而在香港潮州人后裔大约有100万,尽管多数的第二代、第三代潮州人已经不会说潮汕话,但还是会以自己人作为身份认同的密码。

  除了林百欣之外,李嘉诚、李兆基等知名香港富商几乎都是潮州人,因此潮州人又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很久以来潮汕人就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世,如果说潮汕人有什么独特的优势,那可能就是他们典型的海洋性格。过去的潮汕人以捕鱼、晒盐、海上冒险,甚至做海盗为生,海洋打开了他们的视野。怒海求生的生存方式使他们变得顽强、豪爽又野心勃勃,这些渔民的后代打拼的足迹,更是遍布海内外,把“爱拼才会赢”的人生信念带到了全世界。

  解说:泰国是一块幸福的国土,她的名字的字面意思是自由之地,而且她是唯一一个逃过西方殖民统治的东南亚国家,这使她的国民始终能保持善意好客的本性。华侨史学者们因此称这里为唐人乐土,华人移民泰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元13世纪的素克泰王朝,当时的泰王酷爱中国陶器,因此从中国招聘大批技术移民。由此也开始了此后数百年间,暹罗持续欢迎中国移民的先河,几百年来,华人在泰国落地生根。他们努力吸收泰国文化,遵从泰人习俗,现在华人在泰国的人数已经达到了660多万,占总人口的9%,其中6成以上是潮州人。

  潮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全球各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足迹,有人说有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在曼谷附近的丹嫩沙多水上市场,就居住着一批很早以前移民到泰国的潮州人。

  记者:您在这儿住了多少年了?

  民众:在这已经住了70多年了。

  记者:您是出生在这儿的?

  民众:是,是在这边出生。

  记者:父母是不是也住在这边?

  民众:父母啊,我的父亲是从中国来的。

  记者:你父母来到这儿的时候,这里是不是都已经有潮州人了?

  民众:已经有了。

  记者:您现在写的是什么?

  民众:昨天作的诗。

  记者:您给我们朗读一遍,好吗?

  民众:寂静可安宁,细思自分明,相争有何益,回想心头清。

  解说:在曼谷市中心临近大皇宫区的耀华路,十九世纪末就已经是曼谷唐人街中最繁华的路段,这里聚集了大批的潮州商人,是中国各种粮油土产的入口聚散地,也是金铺银行林立的商业中心区,当年潮汕人漂泊异国他乡,直接目的是求生立业、奉养亲人,他们从来没有忘记临行亲人们,生离死别的嘱托。钱银知寄人知返,莫忘父母共妻房,粤东的历史文化中心里有一个侨批文物馆。侨批是过去海外侨胞通过邮局或是银行,汇往家里的家书和汇款凭证,每一封侨批都是一段潮汕人的故事。

  王炜中(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这个侨批应该是讲我们侨乡特色的藏品,过去是通过民间的机构,就是这些水客、或者是侨批馆,以后通过邮政局或者是银行,通过他们寄回家里的,连带家书,或者是简单复原的汇款凭证。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银信合封,它的钱跟信是和在一块儿的。如果说它这个信寄来,里头没有讲到钱的问题,外面信封上面没有写外附大洋多少,外附裹批多少,那它就是家信。家书了,它就不是侨批,侨批外面一定要写外附银元多少,还有里面要写这个钱有多少,我要怎么分,他讲的很清楚,这就是侨批。

  那么它出去以后,第一天登上岸以后,第二天赶快就得寄批回来,就是没有钱,还得跟人家借钱,寄回来,叫批一封,钱两圆,寄回家里让大家放心,我已经到那个地方了。以后我如果再有钱,我会再尽量地寄回来。

  解说:这座文化中心里收藏的36000多封侨批合起来,相当于一部潮汕人海外创业的甘苦史。凭着勤奋和精明的天性,第一批远赴重洋的潮汕人,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站稳了脚跟,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打虎要有好兄弟。从清代初年至今,凡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宗乡组织。互济危困,共求发展的理念,让潮汕人在海外的生意越做越大。据说泰国最大的25家私营企业中,华人、华裔为主导的企业占到了20家以上。

  陈克齐,泰籍华商,是出生在泰国的第二代华人,父亲原籍广东潮州,14岁时迫于生计下南洋。受到父亲的影响,陈克齐从13岁开始就跟着大哥进入商场,帮助父亲打理生意。

  陈克齐(曼谷潮州籍商人):小学毕业后,父亲就叫我到越南去,叫我半工半读,读书是半天,还有半天是要去采购这些货品,送到老挝来卖。

  解说:上世纪70年代印支三邦动乱,陈克齐一家被迫离开当时落脚的老挝,到其他国家谋生,陈克齐只身来到泰国。起初他在唐人街租了一个32平方的小门面,开始把中国的散装食品重新包装后出口,流落世界各地的兄弟和亲友们,成为他的销售商。

  陈克齐:第一年之后我们才有一个工人,之后就慢慢增加,逐年增加。

  记者:那个时候你也是从早上工作到晚上?

  陈克齐:都一起工作。

  陈克齐妻子:有时候到天亮,包装到天亮。

  陈克齐:有时到天亮要赶工。

  记者: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陈克齐妻子:当时会,到那个睡觉的时候,觉得好幸福。

  解说:从一万美金开始,陈氏兄弟一步步开创了自己的商业王国。和许多潮汕华侨一样。陈克齐对中国和故乡坏有深厚的情感,大陆改革开放后,他就开始回乡投资。而近30年来中国的崛起,也让他这样的海外华侨倍感自豪。

  陈克齐: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了,我们叫大国崛起,所以我们作为华侨的一分子,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感受,还有那种感激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我的年纪来讲,我小的时候就常听到中国病夫这句话,但是今天这句话完全不可以用了,所以中国的变化实在是,我们高兴的大,使我们感到自豪的大,是非常健康的大。

  解说:其实潮州人在海外的相互扶持,以及对家里人遥远的关怀,最后都体现在他们对自己故乡的珍爱上。不少海外潮商,一直致力于反哺故乡、回报故乡。他们在潮汕地区兴办医疗、教育,以及进行慈善捐助,这似乎也是全球潮汕华侨的共性之一。因为在他们心里,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而唯有根深才有可能枝繁叶茂。

  歌词:问我家在哪里,家在中国,从前我总在心里默默说,问我家在哪里,家在中国,今天我总是这样自豪的说。我家有万里长城,我家有长江黄河,我家的地方很大很大,我家兄弟姐妹很多很多,我家人勤劳淳朴。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